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42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武則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邊疆”的人才,她不計門第,不拘資格,一律量才使用。為了廣攬人才,她發展和完善了隋以來的科舉制度,放手招賢,允許自舉為官、試官,並設立員外官。此外,她還首創了殿試和武舉制度,為更多更廣地發現人才,搜羅人才創造了有利的條件。比如,中唐名將郭子儀,就是“自武舉異等出”。這樣,在她施政的年代裏,始終有一批“文似仁傑”,“武類休武”的能臣幹將為其效命,有力地維護著武周的政權。  對於農業生產,則天也非常重視。她說:“建國之本,必在務農”,“務農則田墾,田墾則粟多,粟多則人富”。她規定,能使“田疇墾辟,家有餘糧”的地方官升任;“為政...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洞穴、山洞。《文選.司馬遷.報任少卿書》:「招賢進能,顯巖穴之士。」宋.歐陽修〈醉翁亭記〉:「若夫日出而林霏開,雲歸而巖穴暝。」
偃武修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偃息武備,提倡文教。《書經.武成》:「王來自商,至於豐,乃偃武修文。」元.關漢卿《哭存孝》第二折:「那其間便招賢納士,今日個俺可便偃武修文。」也作「修文偃武」、「偃武興文」。
拾遺補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彌補疏漏、匡正過失。《文選.司馬遷.報任少卿書》:「不能納忠效信,有奇策才力之譽,自結明主。次之又不能拾遺補闕,招賢進能,顯巖穴之士。」《清史稿.卷四二一.李菡傳》:「夫獻可替否,宰相之責也;拾遺補闕,諫官之職也。」
重賞之下,必有勇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諺語)用重金懸賞,一定會有為了優厚的獎金而自告奮勇的人。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二本.第一折》:「重賞之下,必有勇夫,賞罰若明,其計必成。」《封神演義》第八七回:「陛下可出榜招賢,大懸賞格,自有高名之士應求而至。古云:『重賞之下,必有勇夫。』」
入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科舉時稱考試及格為「入彀」。明.葉憲祖《鸞鎞記》第二二齣:「聖主招賢日,英才入彀時。」
卑禮厚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態度謙卑,贈禮豐富。指招聘賢人的禮物厚重與態度殷切。語出《史記.卷四四.魏世家》:「惠王數被於軍旅,卑禮厚幣以招賢者。」後亦用於形容請教他人的態度。《官場現形記》第四一回:「而後任帳房同前任帳房,卻要卑禮厚幣,柔氣低聲,以為事事叨教地步。」
起家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起之於家而任官職。古代指由平民出身而晉升為官員。《史記.卷一○一.袁盎鼂錯傳》:「建元中,上招賢良,公卿言鄧公,時鄧公免,起家為九卿。」《晉書.卷四二.王渾傳》:「年二十,起家拜中書郎。」
巖穴之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隱士。古代高士多隱居於山洞,故稱為「巖穴之士」。《史記.卷六一.伯夷傳》:「顏淵雖篤學,附驥尾而行益顯,巖穴之士,趣舍有時若此,類名堙滅而不稱。」《文選.司馬遷.報任少卿書》:「次之,又不能拾遺補闕,招賢進能,顯巖穴之士。」
一官半職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泛指低微的官職。《清平山堂話本.陳巡檢梅嶺失妻記》:「今黃榜招賢,我欲赴選,求得一官半職。」元.王實甫《西廂記.第四本.第四折》:「都只為一官半職,阻隔得千山萬水。」也作「一階半級」、「一階半職」。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