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庫查詢時間:748.2528 ms
共 13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名。古代的巧匠。《莊子.胠篋》:「攦工倕之指,而天下始人有其巧矣。」《後漢書.卷五二.崔駰傳》:「應規矩之淑質兮,過班倕而裁之。」唐.章懷太子.注:「公輸班,魯人也;倕,舜時為共工之官。皆巧人也。」
|
直襬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本指古代的家居常服。後多指僧、道或士子所穿的衣服。《警世通言.卷三.王安石三難蘇學士》:「相府中有一少年人,年方弱冠,戴纏騣大帽,穿青絹直襬,攦手洋洋,出來下階。」也作「直裰」、「直身」。
|
諱惡不悛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怙惡不悛」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怙惡不悛」原作「長惡不悛」。據《左傳.隱公六年》載,春秋時,結鄰的陳、鄭二國時常發生爭端而彼此交惡。後來鄭國曾提出請求,希望能夠與陳國和平共處。當時,陳桓公弟五父認為廣結善緣是國家的重要施政方針,因此建議接受講和。但陳桓公卻認為宋、蔆攦國才是難以對付的敵手,鄭國算不了什麼,就拒絕接受鄭國的講和。結果在陳桓公六年五月時,鄭國入侵陳國,陳國大敗,被擄去許多財物及俘虜。對於這樣失敗的結果,當時的人便加以評論說:「善不可丟失,惡不可滋長。」陳桓公因為不廣結善緣,讓惡因滋長蔓生而不知悔改,隨之而來的便是自取禍害。後來「怙惡不悛」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
|
曾經查過此詞彙的人也經常查詢以下字詞: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