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42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15.6262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余光中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白玉苦瓜》之中。同年,民歌手楊弦將余光中的詩作〈鄉愁四韻〉譜曲,於胡德夫的個人演唱會中發表。這種對故土思念的情懷,融合西方的新式音樂元素,大獲好評。翌年,楊弦續譜〈江湖上〉、〈民歌手〉等詩,在「現代民謠創作演唱會」中發表,余光中亦登台朗誦詩作。對余光中來說,是現代詩突破羈咎的新方法;在楊弦看來,則是中國傳統民謠另一條出路。兩個不同的領域,同樣在嘗試摸索有別舊往的發展方式,文學界與音樂界,在楊弦和余光中的合作下,結合起來,並開啟自1975年後,蔚為風潮的民歌運動。楊弦與余光中的「以詩入歌」,是民歌運動初期所慣用的一種模式...
王鼎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我們現代人」也同樣都是勵志散文的經典。王鼎鈞不但勵志小品寫得出色,感性文章更是動人,他少小離家,對故土家園有揮不去的思念情懷,他把這樣的心境用筆記錄下來,寫出了讓不少人感動落淚的「碎琉璃」、「左心房漩渦」等抒情散文的傳世佳作。寫了大半輩子,王鼎鈞最念念不忘的是他一直要寫的回憶錄,目前,這部回憶錄已經出版了三冊,第一冊「昨天的雲」,寫他的故鄉、家庭和抗戰初期的遭遇。第二冊「怒目少年」,寫抗戰後期到大後方做流亡學生的情形。第三冊「關山奪路」,寫國共內戰時期跋涉六千七百里路的坎坷。最後一冊,王鼎鈞要寫他在臺灣看到了什麼,學到...
生不逢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詩經》是一部詩歌總集,大抵收錄周初至春秋中葉的作品,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生活、人民思想和情感。〈大雅.桑柔〉一詩描述的是戰亂之中百姓的流離失所,以及蒼生憂傷哀痛的心情。其中一段如此寫著:真是無限的悲痛啊!我思念著家園故土。難道是生得不是時候,偏偏遇到了上天盛怒,降下了災禍。天地之間無窮廣大,卻找不到一處可安身的所在啊!這首詩也有人以為是周厲王的大臣芮良夫諷刺厲王的詩,作者藉詩反映當時君王無道,小人掌權,人民陷於水深火熱的景況。後來「生不逢辰」這句成語就從「我生不辰」詩句演變而出,用來比喻遇不到好時機,命運坎坷。
遠交近攻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親睦遠國,攻伐近鄰的外交手段。《戰國策.秦策三》:「王不如遠交而近攻,得寸則王得寸,得尺亦王之尺也。」《水滸傳》第七回:「莫若以納遼之幣歸之於金,坐復燕雲故土,正合遠交近攻之計。」
漲價歸公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地價既定,而那塊土地自然的增值部分,應歸公有。為國父平均地權的四種辦法之一。因地價上漲為社會改良與工商業進步的結果,而這是眾人所努力經營得來,故土地漲價增值所得,應讓大家共享。
逐末捨本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從事農業就會因生產富足而不肯輕易遷徙。不務農而從事工、商,則農作物產量減少人民就會輕易遷徙,無心安居故土。且民捨本而事末,會變得好耍小聰明狡滑多詐,善於玩弄法律,顛倒是非。後來「捨本逐末」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且多借指不求事物的根本大端,只重視微末小節。另外據《戰國策.齊策四》載,齊國使者對於趙孝威太后見面先問齊國歲收、百姓安好,才問候齊王這件事,感到不滿。於是趙孝威太后回說:「苟無歲,何以有民?苟無民,何以有君?故有問舍本而問末者耶?」意思是:「如果沒有歲收,怎麼會有人民?沒有人民,怎麼會有國君?哪有捨去根本而問旁枝末節的道理呢?」是以人民為根本大端,君主為微末小節。
旅居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客居異地。如:「他旅居海外多年,始終沒有忘懷故土。」《紅樓夢》第七六回:「黛玉笑道:『不但你我不能稱心,就連老太太、太太以至寶玉探丫頭等人,無論事大事小,有理無理,其不能各遂其心者,同一理也,何況你我旅居客寄之人。』」
戀舊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眷念、思慕舊友或故土。《後漢書.卷七二.董卓列傳》:「小人戀舊,非欲沮國事也,請以不及為罪。」唐.劉長卿〈赴宣州使院夜宴寂上人房留辭前蘇州韋使君〉詩:「戀舊爭趨府,臨危欲負戈。」
舍本逐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從事農業就會因生產富足而不肯輕易遷徙。不務農而從事工、商,則農作物產量減少人民就會輕易遷徙,無心安居故土。且民捨本而事末,會變得好耍小聰明狡滑多詐,善於玩弄法律,顛倒是非。後來「捨本逐末」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且多借指不求事物的根本大端,只重視微末小節。另外據《戰國策.齊策四》載,齊國使者對於趙孝威太后見面先問齊國歲收、百姓安好,才問候齊王這件事,感到不滿。於是趙孝威太后回說:「苟無歲,何以有民?苟無民,何以有君?故有問舍本而問末者耶?」意思是:「如果沒有歲收,怎麼會有人民?沒有人民,怎麼會有國君?哪有捨去根本而問旁枝末節的道理呢?」是以人民為根本大端,君主為微末小節。
背本趨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從事農業就會因生產富足而不肯輕易遷徙。不務農而從事工、商,則農作物產量減少人民就會輕易遷徙,無心安居故土。且民捨本而事末,會變得好耍小聰明狡滑多詐,善於玩弄法律,顛倒是非。後來「捨本逐末」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且多借指不求事物的根本大端,只重視微末小節。另外據《戰國策.齊策四》載,齊國使者對於趙孝威太后見面先問齊國歲收、百姓安好,才問候齊王這件事,感到不滿。於是趙孝威太后回說:「苟無歲,何以有民?苟無民,何以有君?故有問舍本而問末者耶?」意思是:「如果沒有歲收,怎麼會有人民?沒有人民,怎麼會有國君?哪有捨去根本而問旁枝末節的道理呢?」是以人民為根本大端,君主為微末小節。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