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42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60.5802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革命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古時因天子受命於天,故朝代更替,君主易姓,皆稱為「革命」。《易經.革卦》:「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
2.人類發展過程中所發生的劇烈變化,可形容於任何方面。如:工業革命、技術革命、綠色革命。
3.專指政治權力或體制結構的根本性改變,通常採用武力或戰爭等方式推翻既有政權,建立新的政治秩序。如:政治革命、社會革命。
王莽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仍保持自由,父子夫婦,終年辛苦耕種,卻不能吃飽。為了改善這種不公平和鏟除造成這種不公平的罪惡,王莽的新政府成立後,即實施一連串下列的新社會政策……”。目錄1 生平2 評價3 家庭3.1 後妃3.2 子女4 參考書目5 以上資料來源 生平王莽表字|字巨君,魏郡元城人(河北大名縣東)。漢元帝皇後王政君之侄。幼年時父親王曼去世,很快其兄也去世。王莽孝母尊嫂,生活儉樸,飽讀詩書,結交賢士,聲名遠播。王莽對其身居大司馬之位的伯父王鳳極為恭順。王鳳臨死囑咐王政君照顧王莽。漢成帝時前22年,王莽初任黃門郎,後升為射聲校尉。王莽禮賢下士...
劉銘傳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名。(西元1836~1895)字省三,安徽省合肥人,清末軍事家和政治家。劉氏性情豪爽,文武兼備,同治年間隨李鴻章平定太平天國、捻亂。光緒十年(西元1884),劉氏兩度擊退法軍,使臺灣轉危為安。後臺灣改設行省,出任首任巡撫。任內針對時勢,推行新政,設西學堂、撫定番人、開拓山林、獎勵農畜、開發礦產等,尤其致力於煤礦、輪船、電信、鐵路等四大建設,奠定臺灣現代化的基礎。病卒,享年六十,諡號壯肅。著有《大潛山房詩集》。
講求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喜好、重視。《文明小史》第三一回:「現在講求新政的,有一位商務部裡的馮主事,單名一個廉,字號叫直齋。」
中國教育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育8 清代8.1 新式教育的興起8.1.1 教會學校8.1.2 外事學校的興起8.1.3 百日維新及新政期間8.1.4 新式教育制度8.1.5 女子教育8.2 留學出洋9 民國 上古 舜時,設庠為教,分下庠,上庠,七歲入下庠,庶老為師,十五歲入上庠,國老為師。 先秦到漢初 春秋時期,孔子辦學,開啟了私學教育。 夏商 教育萌芽 相傳在夏朝,國家就設立了以「序」為形式的官方學校,到了商代中華文明已經有了一定的文化積累,並形成了成熟的文字系統。從出土的商代甲骨文上,發現當時的學校還被稱為:大學、右學等,教育的對象主要...
改絃易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革,讓他們既得利益受損,所以才說壞話攻擊他。晏子又請景公不要因此而停止改革,反而要澈底放棄舊路,改行新政,這樣不出三年,就會有好的政聲。這兩個典源一用「更張」,一用「改轍」,後來被合用演變成「改弦易轍」,用來比喻改變制度、做法或態度。
勵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努力認真的執行。如:「我們當勵行勤儉建國的原則。」《清史稿.卷二一四.后妃傳.文宗孝德顯皇后傳》:「太后屢下詔:『母子一心,勵行新政。』」也作「厲行」。
百日維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清末自甲午戰敗後,中國朝野有志之士便提倡維新變法,其領導人物康有為以著書立論,發行中外公報主張變法,亦曾數次上書德宗,要求改革。其學生梁啟超則於上海主編時務報,鼓吹變法圖強。至清光緒二十四年(西元1898)德宗下詔變法,以康有為、譚嗣同等人推行新政。但以慈禧太后為主的守舊派反對變法,於是發動政變,德宗被幽禁,康、梁逃亡日本。因歷時僅一百零三天,故稱為「百日維新」。又因是年為戊戌年,故稱為「戊戌變法」。
更弦易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革,讓他們既得利益受損,所以才說壞話攻擊他。晏子又請景公不要因此而停止改革,反而要澈底放棄舊路,改行新政,這樣不出三年,就會有好的政聲。這兩個典源一用「更張」,一用「改轍」,後來被合用演變成「改弦易轍」,用來比喻改變制度、做法或態度。
譚嗣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名。(西元1865~1898)。字復生,號壯飛,清湖南瀏陽人。精通群籍,為人任俠,富改革思想;光緒變法時,用為軍機章京,參與新政。變法失敗後,為慈禧太后所殺,為戊戌六君子之一。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