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42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44.5536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維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本指施行善政而新獲天命,主宰天下。《詩經.大雅.文王》:「周雖舊邦,其命維新。」後用以指革除舊法而行新政。《五代史平話.周史.卷上》:「否往泰來,共睹維新之化;上作下應,永臻丕乂之風。」
新舊黨爭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敗而還。從此以迄徽宗,新法黨(新黨)和舊法黨(舊黨)之間,更替掌政五次,皇太后攝政,舊黨得勢,即排斥新政;皇帝親政,即用新黨而排斥舊黨,彼此已完全淪為意氣之爭,尤其到徽宗親征,任用新黨蔡京主政時,新法已成為對人民苛誅求的手段,「花石綱」(運輸花木奇石的船隊)即其最典型的事例。因此引起人民叛變,導致女真人的入侵,徽欽兩帝終成為階下囚,為女真人虜至北方。 關鍵字中文關鍵字:宋仁宗、郭皇后、范仲淹、司馬光、宋神宗英文關鍵字: Emperor Renzong of Song、Empress Guo、 Fan Zhongyan、S...
金科玉條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只會模仿。其中〈劇秦美新〉一文,更是遭到許多人的大加貶斥,認為揚雄為了自身的利益,阿諛美化王莽的新政;但也有人認為,揚雄是藉著秦朝滅亡的例子來諷諫王莽。兩面評價,可謂針鋒相對。在〈劇秦美新〉中,揚雄讚美了王莽能夠效法上古堯、舜、商、周的美好制度,訂定了完善嚴密的法令,因此得到上天降下的種種祥瑞,恩澤遍及全民。後來「金科玉律」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不可變更的信條。出現「金科玉律」的書證如五代十國前蜀.杜光庭〈胡常侍修黃籙齋〉詞:「金科玉律,雲篆瑤章,先萬法以垂文,具九流而拯世。」
教育政治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響,均為教育政治學探討的重要主題;就教育對政治的影響而言,傳遞政治制度與文化、維繫政治制度與文化、創新政治制度與文化都是值得探討的主題;再就教育中的政治行為而言,旨在探討教育領域中的微觀政治現象,也就是在探討教育組織中權力的取得與運用。權力是政治學的核心概念,也是教育政治學的核心概念。在教育領域中,舉凡教育行政組織、學校教育單位、社會教育單位,軍需要依據權力結構從事權力運作,以完成組織的任務。如教育部長運用法職權來任免教育官員,學校校長交互使用法職權、專家權、參照權來引導校務發展。在權力結構的組成與運用的過程中,難免會有...
玉律金科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只會模仿。其中〈劇秦美新〉一文,更是遭到許多人的大加貶斥,認為揚雄為了自身的利益,阿諛美化王莽的新政;但也有人認為,揚雄是藉著秦朝滅亡的例子來諷諫王莽。兩面評價,可謂針鋒相對。在〈劇秦美新〉中,揚雄讚美了王莽能夠效法上古堯、舜、商、周的美好制度,訂定了完善嚴密的法令,因此得到上天降下的種種祥瑞,恩澤遍及全民。後來「金科玉律」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不可變更的信條。出現「金科玉律」的書證如五代十國前蜀.杜光庭〈胡常侍修黃籙齋〉詞:「金科玉律,雲篆瑤章,先萬法以垂文,具九流而拯世。」
茅盾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界同人書》。6 月,茅盾和香港各界愛國人士聯名回應中共中央“五一”號召,籲請海內外同胞團結起來,促成新政治協商會議早日召開。7月,參與了《小說》月刊的編委工作,9月,主編在香港復刊的《文匯報·文藝周刊》。長篇小說《鍛煉》便是在該刊連載的,此外還寫作了一些短篇,並完成了《脫險雜記》。同年底,應中國共產黨的邀請,茅盾夫婦離香港,經大連、瀋陽。1949年2月到達和平解放後的北平,參加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的籌備工作。7月,茅盾出席了中國文學藝術工作者代表大會,並在會上作了《在反動派壓迫下鬥爭和發展的國統區文藝》的報告。會上,當選...
帶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帶領發動。[例]政府一連串的財政革新政策,帶動了社會的經濟成長。
窗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3.大陸地區特指大陸沿海開放的城市。如:「需制訂增強窗口吸引腹地的新政策。」
蔣經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蔣經國(1910年4月27日-1988年1月13日),字建豐,浙江奉化人。蔣經國是蔣介石的長子,曾任中華民國第六、第七任總統(1978年—1988年),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主席,中華民國行政院長、國防部長、總政治作戰部主任等職。蔣經國為蔣介石原配妻子毛福梅所生。蔣經國1910年4月27日未時出生於浙江奉化;1922年到上海讀書;蔣經國15歲時,也就是1925年積極參加五卅運動,後受吳稚暉啟發,同年10月前往蘇聯莫斯科中山大學學習。同學中有比他大六歲的鄧小平。蔣經國1927年畢業於莫斯科中山大學。其間曾正式加入蘇聯共產黨。國共關係惡化後,遭史達林扣留下來當人質。由於涉及史達林與托洛斯基的黨內鬥爭...
康有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名。(西元1858~1927)字長素,改字更生,晚年又字更甡,清學者及政治家,南海人。治經以今文為宗,旁採當時流行的西洋學術思想,自成一家言。光緒二十四年,以工部主事贊德宗行新政,失敗後亡命日本,組織保皇黨;民國成立後,謀復辟,迄無成。著有《孔子改制考》、《新學偽經考》、《大同書》、《春秋董氏學》、《春秋筆削大義微言考》、《孟子微》等多種。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