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31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283.3366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朝令暮改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朝令夕改」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朝令夕改」原作「朝令暮改」。鼂錯是西漢時的著名政治家,他曾提出不少對國家政策重要的建議,因此有「智囊」的美稱。漢文帝時,鼂錯眼看當時農民與商人貧富懸殊,農民辛苦的耕種才得些許糧食,政府徵收糧食的時間卻沒有固定的時間和標準,常常早上的規定,到了晚上就改變了。農民們為了急於納稅,有存糧的只有被迫將糧食半價賣出,沒存糧的只得用加倍的利息向人借貸,或者賣掉田地房屋,甚至賣掉自己親生的兒孫來還債。商人趁著需用很急的時候,將積存的貨物賣掉,獲得暴利。這種情形嚴重的影響到當時的農業生產。所以鼂錯向漢文帝上了一篇〈論貴粟疏〉,力陳農業是立國的根本,朝廷應當抬高糧食...
黃巢之亂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即為典型實例。因此,黃巢集團是以重層的私人關係結合為紐帶而組成。科舉不及格的士人則往往在這集團中扮演智囊團的角色。黃巢集團的此一結構對亂後的藩鎮有極大的影響。黃巢之亂爆發後,唐僖宗逃往四川,唐朝已無控制藩鎮的能力。除了原先的華北藩鎮已趨自立外,華中、華南的藩鎮也紛紛自立。亂後,唐式的控制能力只能及於首都附近的享兆府;藩鎮的結構也發生變化:(1)武人節度使逐漸取代文人節度使或中央派來的武官節度使;(2)個人間的假父子關係(擬血緣關係)成為節度使與屬下結合的樞紐,與亂前的家兵式的集團型假子關係大不相同。如平黃巢之亂有功的河東...
筆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比喻文章。漢.王充《論衡.亂龍》:「子駿漢朝智囊,筆墨淵海。」《儒林外史》第二三回:「但只是筆墨相與,他家銀錢大事,還不肯相託。」
晁錯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錄1 生平2 哲學觀點3 著作4 評價 生平晁錯(前200年-前154年),潁川(治所陽翟在今河南省禹州市)人,西漢初著名政治家、散文家。漢文帝時,任太常掌故,曾奉命從故秦博士伏生受《尚書》。後為太子家令,得太子(即景帝)信任,號為“ 智囊”。可見得,他從景帝還未即位時便一直跟在身邊,難怪倍受竉信。景帝即位,任御史大夫。晁錯年輕時學法家學說,漢文帝時,為太子家令。漢景帝時,任御史大夫,為了積極備禦匈奴族的攻掠,提出《削藩策》,試圖改變漢初各劉姓王割據、威脅中央朝廷的局面。此建議獲景帝採納。可是,前154年,吳王劉濞會七...
駑馬戀棧豆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駑鈍的馬貪圖馬房中的豆料。比喻庸才貪戀祿位。語出《三國志.卷九.魏書.曹真傳》裴松之注引干寶《晉書》曰:「桓範出赴爽,宣王謂蔣濟曰:『智囊往矣。』濟曰:『範則智矣,駑馬戀棧豆,爽必不能用也。』」宋.黃庭堅〈次隴寄六第濟南邵城橋亭之〉詩:「駑馬戀棧豆,豈能辭縶縲。」也作「駑馬戀棧」。
蹈湯赴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赴湯蹈火」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鼂錯(西元前200∼前154)為西漢潁川(地約當今河南省中部及南部等地)人,文帝時,奉命記錄和整理已失傳的《尚書》,後屢屢升遷,調任為太子家令。由於他學識豐富,被人稱為「智囊」。太子(景帝)即位後,更升任為御史大夫,常上疏建言,景帝幾乎沒有不接受的。後來他倡議削諸侯封地,讓各諸侯王懷恨在心,當景帝果真採用其議,削奪諸侯王封地時,吳、楚等七個諸侯國便舉兵叛變,要求皇帝誅殺鼂錯,形成西漢史上著名的「七國之亂」。景帝為平息內亂,於是答應諸侯王的要求,犧牲了鼂錯。鼂錯雖然含怨而終,但他所提出的種種建議,對景帝都有極大的影響力。例如他曾對邊塞的守備提出建議,主...
軍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相似詞:智囊
馮夢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说》(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合稱“三言”。又曾從事《古今譚概》、《太平廣記鈔》、《智囊》(重刊時改名《智囊補》)、《情史》、《太霞新奏》等的評纂工作。資料來源:網路
得不補失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猶「得不償失」。見「得不償失」條。01.《三國志.卷五八.吳書.陸遜傳》:「權遂征夷州,得不補失。」02.明.馮夢龍《智囊補.卷一二.膽智部.識斷》:「故一雖深入而無得,方破德清一城,而得不補失,未戰而困,若無許多經略,則渡河真孤注矣。」 
蹈赴湯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赴湯蹈火」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鼂錯(西元前200∼前154)為西漢潁川(地約當今河南省中部及南部等地)人,文帝時,奉命記錄和整理已失傳的《尚書》,後屢屢升遷,調任為太子家令。由於他學識豐富,被人稱為「智囊」。太子(景帝)即位後,更升任為御史大夫,常上疏建言,景帝幾乎沒有不接受的。後來他倡議削諸侯封地,讓各諸侯王懷恨在心,當景帝果真採用其議,削奪諸侯王封地時,吳、楚等七個諸侯國便舉兵叛變,要求皇帝誅殺鼂錯,形成西漢史上著名的「七國之亂」。景帝為平息內亂,於是答應諸侯王的要求,犧牲了鼂錯。鼂錯雖然含怨而終,但他所提出的種種建議,對景帝都有極大的影響力。例如他曾對邊塞的守備提出建議,主...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