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6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2163.5385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程頤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生平:生於北宋仁宗明道二年(西元一○三三年),卒於北宋徽宗大觀元年(西元一一○七年),享壽七十五歲。字正叔,為程顥的胞弟,少明道一歲。二程秉氣,大程溫和而重直覺;小程剛烈而重客觀,其學對後世格物致知的理學派影響極大。  著作:經學和思想的著作主要有《程氏易傳》四卷,《程氏經說》八卷,《伊川文集》八卷,及和大程合錄的語錄以及遺書。觀點:性即理,一陰一陽之謂道,心性情三分……。評價:馮友蘭:「程明道,為程朱理學一派之先驅。」
生之謂性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工夫論的預設,並指出其工夫論與人性論亦有著互相建構的關係。張載強調由虛心得禮來變化氣質,而陽明則藉由格物致知以成德,二者的變化氣質工夫都有著濃厚的宇宙性,本文亦指出張載、陽明變化氣質的結果與孟子相近,皆是一種冥契的經驗;程頤藉由居敬、窮理與養氣以與天理本性合一,但其變化氣質工夫仍是個體性的;王廷相雖然亦有變化氣質之說,但其在工夫論上十分薄弱,因為其學問基本上是理論的辯難而非成德之學,而其他的元氣論者亦不免有此情形。生之謂性從古至今仍有不同的看法,但似乎有互補的現象。
混融貫通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有天地之先,畢竟是先有此理」,由理生出陰陽萬物。但是人不是生而了解理,為了窮究此天地之理,朱熹提出「格物致知」,即透過對事物的研究觀察,才能獲得「理」,讀書正是其中一個重要的方法。當時有人認為朱熹的治學方法太過繁瑣,且天地之理何其龐雜,怎麼可能完全窮盡?於是他們認為應該擺脫這些繁瑣的知識,將一切的法則與行為視為心性的呈現。朱熹對此提出不同的看法,他在〈答姜叔權書〉一文中說到:認為一個學者必須先有紮實的學術基礎後,才能夠舉出一例就通曉其他各事,並且將所學到的知識加以融合、貫穿,最後獲得全面的領會。如果沒有打好學問的基礎,只一味地思考,就希望能舉一反三、聞一知十,通常都會流於空想而不切實際。後來原...
添枝接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比喻故意誇大渲染,添上原來沒有的內容。宋.朱熹《朱文公文集.卷五一.答黃子耕.之四》:「格物致知只是窮理,聖賢欲為學者說盡曲折,故又立此名字。今人反為名字所惑,生出重重障礙,添枝接葉無有了期。」也作「添枝加葉」、「有枝添葉」。
格致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窮究事物的道理來推求新的知識。參見「格物致知」條。
貫通融會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有天地之先,畢竟是先有此理」,由理生出陰陽萬物。但是人不是生而了解理,為了窮究此天地之理,朱熹提出「格物致知」,即透過對事物的研究觀察,才能獲得「理」,讀書正是其中一個重要的方法。當時有人認為朱熹的治學方法太過繁瑣,且天地之理何其龐雜,怎麼可能完全窮盡?於是他們認為應該擺脫這些繁瑣的知識,將一切的法則與行為視為心性的呈現。朱熹對此提出不同的看法,他在〈答姜叔權書〉一文中說到:認為一個學者必須先有紮實的學術基礎後,才能夠舉出一例就通曉其他各事,並且將所學到的知識加以融合、貫穿,最後獲得全面的領會。如果沒有打好學問的基礎,只一味地思考,就希望能舉一反三、聞一知十,通常都會流於空想而不切實際。後來原...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