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庫查詢時間:938.6214 ms
共 17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林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夷君臣,平父子,廣其自由之途轍」,但卻又將與封建禮教不相容的《迦茵小傳》整部譯出。林紓的古文論,以桐城派提倡的義法為核心,以左、馬、班、韓之文為「天下文章之祖庭」,以為「取義于經,取材于史,多讀儒先之書,留心天下之事,文字所出,自有不可磨滅之光氣」。但卻又看到了桐城派的種種弊病,反對墨守成規,要求「守法度,有高出法度外之眼光;循法度,有超出法度外之道力」。他認為學桐城不如學左、庄、班、馬,韓、柳、歐、曾。並且以為在學習中應知變化,做到能入能出。林...
|
劉大魁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錄1 生平2 著作3 觀點4 評價 生平劉大櫆(1698-1779), 清‧桐城(安徽省桐城縣)人,字才甫,號海峰,為清代「桐城派」的代表人物。應鄉試,兩中副榜,未中舉人。後應博學宏詞試,為張廷玉所黜,以教書為業,直到老年,默抑以終。後應博學宏詞試,為張廷玉所黜,以教書為業,直到老年,默抑以終。劉大魁是清代桐城派「三祖」之一,是方苞的得意門生,也是姚鼐的老師。劉大櫆補充方苞的理論,認為「義理、書卷、經濟」是文章的材料和內容,而「神、氣、音節」是作...
|
梅曾亮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等關心鴉片戰爭的佳作,與經世派遙相呼應但他以官僚鎮壓「悍民」與「督糧」方法不同為喻,說明「當時」是要桐城派更切實地維護封建統治,跟曾國藩後來提倡的「與世變相因」完全一致。嘉慶十八年(1813),一般以為「天下方盛,亂端未兆」,他便已作《民論》數百言,「窮極奸民之害,左道亂政之烈,而以漢之黃巾米賊為喻」。此後,他又寫了一些家傳、墓誌銘,表彰鎮壓白蓮教、天理教農民起義者的罪行。他也有些比較客觀的「因時」之作,反映一定的社會問題。梅曾亮曾批評駢體文矯揉造作,如「俳優登場,非絲竹金鼓佐之,則手足無措。其周旋揖讓,非無可觀,然以之...
|
薛福成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名。(西元1838~1894)字叔耘,號庸庵。清江蘇無錫人,官至御史,曾出使英、法、義、比等國,講求經世之學,所作古文有義法,衍桐城派的餘緒,著有《庸庵全集》。
|
古文辭類纂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書名。清姚鼐編。七十五卷,分十三類,選錄各家之文,以示義法,為桐城派之要典。
|
湘鄉派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清曾國藩所作的文章自成一派,為桐城派的別支,而格局較為恢宏。因曾氏為湖南湘鄉人,故稱為「湘鄉派」。
|
吳嘉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學與陸王學派對立。文從姚鼐,推從管同、陳用光。又師事梅曾亮,受古文法。與陳用光、陳學受、陳溥等,皆為桐城派流衍江西之代表。所為文「英奇磊落,嚴俏深刻,才氣不可一世」,且與桐城諸加氣息,殊不相類。詩尤工,「戛戛自异,思致甚幽,氣勢甚豪,嶔崎磊落,兀傲堅硬,不摹仿古人,亦不隨逐時人」著作:著有《求自得之室文鈔》十二卷、《尚絅盧詩存》二卷、《諸經說》六種等。評論:王拯《求自得之室文集.序》:「懷經世志,不欲儀以文人自域」
|
![]()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