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30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15.6151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旗鼓相當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02.唐.楊炯〈從弟去溢墓志銘〉:「天下之寶,邦家之光。神鋒太峻,旗鼓相當。」
盤根錯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ㄍㄣ漢語拼音︰cuò jié pán gēn釋義︰即「盤根錯節」。見「盤根錯節」條。 01.唐.楊炯〈原州百泉縣令李君神道碑〉:「墨綬銅章,有錯節盤根之化。」 02.明.王世貞《鳴鳳記.第一九齣》:「錯節盤根須利器,看冰山終怕暘光瑩。」 參考詞語︰根盤節錯注音︰ㄍㄣ ㄆㄢˊ ㄐ|ㄝˊ ㄘㄨㄛˋ漢語拼音︰gēn pán jié cuò釋義︰即「盤根錯節」。見「盤根錯節」條。 01.宋.陸九淵〈與楊守書〉其三:「積弊宿蠹,殆難驅除,猾吏豪家,相為表裡,根盤節錯,為民蟊賊。」 參考詞語︰蟠根錯節注音︰ㄆㄢˊ ㄍㄣ ㄘㄨㄛˋ ㄐ|ㄝˊ漢語拼音︰pán gēn cuò jié釋義︰「蟠根」猶「盤...
割雞焉用牛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參考詞語︰焉用牛刀注音︰|ㄢ ㄩㄥˋ ㄋ|ㄡˊ ㄉㄠ漢語拼音︰yān yòng niú dāo釋義︰即「割雞焉用牛刀」之省略。見「割雞焉用牛刀」條。 01.唐.楊炯〈常州刺史伯父東平楊公墓志銘〉:「是時也,天子仄席求賢,勵精為化。以公屈臨小縣,焉用牛刀?處治中別駕之任,方展其驥足耳。擢拜潁州、幽州二司馬。」 參考詞語︰割雞焉用注音︰ㄍㄜ ㄐ| |ㄢ ㄩㄥˋ漢語拼音︰gē jī yān yòng釋義︰即「割雞焉用牛刀」之省略。見「割雞焉用牛刀」條。 01.明.徐光啟《徐光啟集.卷一.論說策議.器勝策》:「至夫幺髍草竊,潰垣驅掠,風集雨散,則割雞焉用哉!」 參考詞語︰殺雞焉用牛刀注音︰ㄕㄚ ㄐ...
深謀遠慮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03.唐.楊炯〈原州百泉縣令李君神道碑〉:「深謀遠慮,即良、平無以加也;行軍用兵,則韓、彭不能尚焉。」
露出馬腳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個。唐代馮贄的《雲仙雜記》卷九引了唐代張鷟《朝野僉載》中一段「麒麟楦」的故事。這段故事和初唐大詩人楊炯有關。話說楊炯常用「麒麟楦」來取笑在朝為官的人,有人就問他為什麼。楊炯說:「我們在玩麒麟楦時,用驢子來假扮麒麟。把畫了麒麟樣子的外皮往驢子身上一套,從外表看的確很像,但是一把外皮拿掉,到底還是頭驢子啊!缺少內在修養,光穿著光鮮亮麗官服的人不也一樣?」從這個故事可以知道,唐代曾有類似以馬裝扮其他動物的雜耍,或者這種雜耍就是「露出馬腳」的來源。
焉用牛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即「割雞焉用牛刀」之省略。見「割雞焉用牛刀」條。01.唐.楊炯〈常州刺史伯父東平楊公墓志銘〉:「是時也,天子仄席求賢,勵精為化。以公屈臨小縣,焉用牛刀?處治中別駕之任,方展其驥足耳。擢拜潁州、幽州二司馬。」 
楚囚對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與晉國重歸於好。鐘儀愛國的故事,對後世影響是很大的。王粲在《登樓賦》中對鐘儀大加贊賞。初唐四傑之一的楊炯在《和劉長史答十九兄》詩中,還把“鐘儀琴”與漢代著名的愛國者蘇武的“蘇武節”相提並論:“鐘儀琴未奏,蘇武節猶新”,字裏行間流露出對鐘儀那種大義凜然,不顧個人安危,深切懷念故國的愛國情操的深情贊頌。 4.相似、相反詞 相似詞楚囚相對 牛衣對泣 新亭對泣 相反詞<<無>>
駱賓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錄1 生平2 思想3 著作4 評價5 參考資料 生平駱賓王(公元 約626─684後)與王勃、楊炯、盧照鄰合稱「初唐四傑」。在他所留下的詩文中,最廣為人知、並且口耳相傳的名篇,是他七歲時寫的《詠鵝》詩:「鵝、鵝、鵝,曲項向天歌。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全詩充滿童趣和天真,清新可愛,活潑喜人,是千多年來小孩子學唐詩時首先要學、要背誦的一首好詩。唐龍朔初年,駱賓王擔任道王李元慶的屬官。後來相繼擔任武功主簿和明堂主簿。唐高宗儀鳳四年(679年),升任中央政府的侍御史官職。曾經被人誣陷入獄,被赦免後出任地方官臨海縣丞,所以後...
腹無點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胸無點墨」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王勃,唐代詩人,字子安,絳州龍門人。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以詩文齊名,並稱「王楊盧駱」,亦稱「初唐四傑」。據說他在寫文章前,不先構思,只是先磨幾升墨水,一下子把它們喝個精光,然後拉起被子呼呼大睡。睡醒後,拿起筆來就開始寫,不一會兒就能寫出一篇文情並茂的好文章。當時的人都說,他肚子裡好像有寫好的文章,隨時可以拿出來。後來從反面立義,稱不能寫好文章、缺少文才的人為「胸中無墨」。如唐代杜佑《通典》所說的:「俚俗謂不能文者為胸中無墨。」亦轉而演變成「胸無點墨」這句成語,比喻人毫無學識。
胸中無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胸無點墨」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王勃,唐代詩人,字子安,絳州龍門人。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以詩文齊名,並稱「王楊盧駱」,亦稱「初唐四傑」。據說他在寫文章前,不先構思,只是先磨幾升墨水,一下子把它們喝個精光,然後拉起被子呼呼大睡。睡醒後,拿起筆來就開始寫,不一會兒就能寫出一篇文情並茂的好文章。當時的人都說,他肚子裡好像有寫好的文章,隨時可以拿出來。後來從反面立義,稱不能寫好文章、缺少文才的人為「胸中無墨」。如唐代杜佑《通典》所說的:「俚俗謂不能文者為胸中無墨。」亦轉而演變成「胸無點墨」這句成語,比喻人毫無學識。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