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28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500.0104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各行其是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各人按照自己認為對的去做。《二刻拍案驚奇》卷九:「自古貞姬守節,俠女憐才。兩者俱賢,各行其是。」後比喻意見、步調不一致。如:「這是一次集體行動,每個人都要服從指揮,不能各行其是。」
韌力(resilience)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壓性」等概念中發展出來的,一開始是從個人面向出發,是指個體在經歷創傷或面對困境時,能夠很快的調整生活步調,很快的適應改變之能力或是特質,強調個體在處理痛苦創傷的過程中,能夠有良性的掙扎和奮鬥,可以積極感受到自己的成長,以及對生活的掌握,而非陷入失敗者的情緒,以憤怒、憂鬱、無力感來滋養其傷痛。這樣的特質可以是先天或是後天所培養的,能夠幫助個人去因應壓力事件,透過覺察自身的正向資源,來解決問題。 韌力之種類Pattishall認為復原力可分成四類:生物遺傳成份,社會環境成份知覺環境成份和人格行為成份。從這四類成份中找到八項與...
教師文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受干涉。2. 忠於同事:同仁之間彼此互相信賴,一切言行以維護群體利益為重。3. 平凡的規範:同仁之間步調一致,不刻意求表現,一種近乎中庸之道的規範。以上三種規範並非適應於各國,教師之間同樣會有競爭,衝突等等之類的問題產生,在此指示說明了教師在生存的過程中,最平和的一面,其中非正式團體對於新進教師的社會化影響非常大,資深教師幾乎可以灌輸新進教師相同的價值觀念與規範。(註1) 關鍵字中文:教師文化英文:teacher culture 參考書目註1 陳奎熹(1999)。教育社會學研究,頁87-88。師大書苑有限公司註2 陳奎熹...
一致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趨向合一,沒有不同。如:「步調一致」、「言行一致」、「一致同意」。漢.班固〈幽通賦〉:「三仁殊於一致兮,夷惠舛而齊聲。」
智力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議的。 歷史許多現代智力理論都回溯到法國人Alfred Binet的成果。由於某些孩子無法在一般學習步調或程度的教室中學習,在1904年,法國教育部長成立的一個委員會來探究如何決定什麼樣的孩子應該被安置在特殊的教室中。為了解決法國學校的需求,Binet和他的同事Theodore Simon研發出第一個智力測驗。 智力商數今天許多心理學家使用更新版的比西量表,這份量表會得到量化的分數,也就是大家耳熟能詳的智力商數(Intelligent quotient, IQ)。透過每位學生所測得的分數,可以與智力的平均值和標準表現來做...
班級經營招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以及行為對別人的影響。當教師與學生的觀念有落差或有差距時,教師應該能冷靜傾聽學生的心聲,作為調整班級步調的參考。儘量避免以專業權威的方式,要求學生對自己的想法照單全收。一個能隨時聆聽學生想法的教師,不僅無損於專業威權,更能在學生心目中建立專業的形象。所以,班級生活中應該安排傾聽學生心聲的「師生交流道」時間,讓學生可以盡情地表達對班級的想法、對教師的觀感。(三) 目標導向招──知己知彼、百戰百勝班級目標的達成是師生共同的期望,也是學校教育欲達成的目標。教師在班級經營時,應該儘量以「目標導向」策略,引導學生共同達成班級目標。...
維也納會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和民族主義盛行的1820.30.40年代,列強在維也納會議建構起來的體系之下,勉強地維持了共同協調的步調,並且極力壓制自由主義的火花。雖然列強無視了許多人真正的心聲,包括隨意地分配領土與人民,但在維也納會議中,國際社會秩序、國際法的發展卻獲得了一個長足的發展,也不能全然否定其存在的貢獻。(註1) 參考書目註1 張麟徵(2002)。近代國際關係史,頁18-30。台北市:揚智出版
旅進旅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與眾人共進共退,採取一致的步調。語本《禮記.樂記》:「今夫古樂,進旅退旅,和正以廣。」後用以比喻人隨波逐流,毫無主張。《國語.越語上》:「吾不欲匹夫之勇也,欲其旅進旅退。」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卷三.灤陽消夏錄三》:「雖旅進旅退,坐食俸錢,而每責童僕不事事,毋乃亦腹誹矣乎!」
存疑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對尚有疑點的問題,暫時保留不加論定。如:「目前證據不足,只能存疑,等待進一步調查。」
得爾慧技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級平均數或中數,或就每題五點量表各選項加權平均數及整題之加權平均數和標準差列在第三份問卷中,以顯示初步調查結果,再分寄給原調查對象,使其了解自己在第二份問卷上之反應與團體調查結果知不同所在,然後再對第三份問卷重新評定,以表達自己新的觀點,4.第四份問卷:為最後一次之評定結果,可提出最後一次團體反映出ㄓㄧ致性陳述,或如同第三份問卷之分析方法加以析釋,以獲得結論。 關鍵字中文關鍵字:得爾慧技術英文關鍵字:Delphi technique 參考資料 王文科/著。教育研究法,1986年初版,頁368-370。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