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37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自顧不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劉聰是東晉十六國時匈奴漢國開創者劉淵的第四子,劉淵死後自立為帝。隔年攻陷洛陽,擄晉懷帝司馬熾,繼而殺之。後又攻陷長安,擄晉湣帝司馬鄴。當時晉朝大將軍趙固攻河東,揚言要活捉劉聰的兒子劉粲,以贖回晉湣帝。晉軍企圖偷渡洛水和汭水,襲擊劉粲的部隊,劉粲的部下王翼光發現後,馬上報告劉粲。但劉粲太過輕敵,認為趙固連堅守都忙不過來,哪裡還能渡河偷襲?沒想到當夜,晉軍就渡河襲敗了劉粲的軍隊。後來「自顧不暇」這句成語可能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自身難保,沒有餘力再管別的事情。
水洩不通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水泄不通」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水泄不通」就是連一點水都無法泄漏。春秋時楚平王荒淫無道,娶太子建的妻子為妃,並把太子建遠派北方。忠臣伍奢直言忠諫無效,反被指有謀叛之心而遭囚禁,他的大兒子伍尚後來也被騙就逮,只有小兒子伍員(伍子胥)機警逃脫。楚平王在殺了伍奢、伍尚後,頒布一道詔書:「逆賊伍奢、伍尚已處死,唯有伍子胥逃走。凡能活捉伍子胥的人,賞金千斤,封邑萬戶;如有收容縱放的,全家處斬。」詔書一下,到處布滿重兵,防備得極為嚴密,猶如一點水也無法泄漏。後來「水泄不通」這個成語可能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包圍得極為嚴密,或形容擁擠不堪。
罪不容誅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04.《三國演義》第五八回:「操賊!欺君罔上,罪不容誅。害我父弟,不共戴天之讎!吾當活捉生啖汝肉!」
銳不可當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銳不可當」原作「鋒不可當」,可能是出自於《史記.卷九二.淮陰侯列傳》。秦末,劉邦手下大將韓信首先擊滅魏王豹,平定魏地,又活捉代國相國夏說,乘勝領兵越過太行山,對趙國發動攻擊。趙王與主帥陳餘聞訊,立即於井陘口集結大軍防守。井陘口是太行山八大隘口之一,其西是一條幾十公里的狹窄驛道,不利於龐大部隊的行動。趙軍只要能事先守住陘口,便可居高臨下,以逸待勞,處於優勢;反觀韓信千里行軍,軍隊體力疲乏,居於劣勢。趙軍有一名謀士李左軍向陳餘分析情勢,認為韓信在短時間屢建奇功,乘勝進攻趙國,士氣旺盛,鋒銳難以抵擋,趙軍應先避開漢軍的鋒芒,不宜正面交戰。而漢軍千里行軍,糧草輸送若是有所遲延,將是其最大的弱點。由於...
秦庭之哭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伍子胥為報父兄之仇,乃建議吳王伐楚。兩軍對陣漢水兩岸,楚國大敗,昭王出奔。伍子胥率軍進入郢都,因未能活捉楚昭王,就挖開平王的墳墓,狠狠的鞭屍三百下,以稍解其恨。楚國敗後,申包胥逃亡在外,派人對伍子胥說:「你的報仇未免太過份了吧!我聽說,人有時可以勝過天理,但天道恆常都能破敗人謀。你從前是平王的臣屬,今日卻侮辱他的死屍,這真是沒有天理到極點呀!」伍子胥聽後,請來人回告申包胥說:「我急著報仇的心情,就像趕路人一樣。路途還很遙遠,可是太陽已經下山了,我怕等不及,所以只有違背常理做事,管不了那麼多了。」不久,申包胥奔馳到秦國,希...
誇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自誇、說大話。《三國演義》第二九回:「吾於丞相前誇口,要活捉劉備、諸葛亮,今必應吾言矣。」《文明小史》第三一回:「不是兄弟誇口,那一省的事有什麼難辦?」
斷頭將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喝道:「我是張益德,誰敢上來決一死戰!」曹操大軍沒有一人敢上前的。劉備入川時,張飛在江州攻破巴郡,活捉巴郡太守嚴顏。張飛對嚴顏喝斥道:「我的大軍到了,你為什麼不投降,還敢抵抗?」嚴顏說:「你們沒有道義,奪我州郡,我州只有斷頭將軍,沒有投降將軍。」 張飛大怒,令推出砍頭,嚴顏面色不變,便往外走便回頭罵道:「匹夫!砍頭便砍頭,也用不著發怒!」張飛覺得嚴顏有骨氣,就把他放了,並向他道歉,嚴顏感其恩義,才投降。「斷頭將軍」比喻堅決抵抗,寧死不屈的將領。 解釋堅決抵抗、寧死不屈的將軍。 詞義 相似詞寧死不屈 相反詞卑躬屈膝 例句...
平定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平息動亂。《五代史平話.梁史.卷上》:「黃帝乃依陣布軍,遂殺死炎帝,活捉蚩尤,萬國平定。」《三國演義》第八○回:「王上平定四海,功德昭於天下。」
生擒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活捉。唐.王昌齡〈從軍行〉七首之五:「前軍夜戰洮河北,已報生擒吐谷渾。」《薛仁貴征遼事略》:「總管放心,俺生擒賊將,奪瑩鎧。」
鋒不可當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銳不可當」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銳不可當」原作「鋒不可當」,可能是出自於《史記.卷九二.淮陰侯列傳》。秦末,劉邦手下大將韓信首先擊滅魏王豹,平定魏地,又活捉代國相國夏說,乘勝領兵越過太行山,對趙國發動攻擊。趙王與主帥陳餘聞訊,立即於井陘口集結大軍防守。井陘口是太行山八大隘口之一,其西是一條幾十公里的狹窄驛道,不利於龐大部隊的行動。趙軍只要能事先守住陘口,便可居高臨下,以逸待勞,處於優勢;反觀韓信千里行軍,軍隊體力疲乏,居於劣勢。趙軍有一名謀士李左軍向陳餘分析情勢,認為韓信在短時間屢建奇功,乘勝進攻趙國,士氣旺盛,鋒銳難以抵擋,趙軍應先避開漢軍的鋒芒,不宜正面交戰。而漢軍千里行軍,...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