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24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河汾門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隋代王通設教河、汾之間,受業者達千餘人,人才盛出,房玄齡、杜如晦、魏徵、李靖、薛收等皆是,時稱「河汾門下」。後用以比喻名師門下傑出弟子眾多。
通好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彼此往來交好。《北史.卷六四.柳虯傳》:「侯景作亂江南,周文令帶韋使江、郢二州,與梁邵陵、南平二王通好。」
縱風止燎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任風吹刮而欲熄滅火勢。比喻不加以阻止,反會助長情勢的發展。隋.王通《文中子.卷五.問易》:「真君、建德之事,適足推波助瀾,縱風止燎爾。」宋.朱熹〈答陳同甫〉:「況此等議論,正是推波助瀾,縱風止燎,使彼益輕聖賢而愈無忌憚。」
阿育王朝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稱為「法敕」。法敕多為一些道德方面的律令,例如孝敬父母,為人誠實等,他自己也身體力行。在敕令中阿育王通常自稱為「天親仁顏大王」。阿育王為了促進國家的發展,修築道路、挖掘水井並設立醫院。由於阿育王生前命人將他的決定和政令,刻在岩壁或大石柱上,所以這也是後人較了解他的政績多過其他執政者的原因。這些遺跡在印度各地都有發現。 好戰王國時期西元前232年,阿育王死後,他的幾位繼承者都無法使國土免於分裂。孔雀王朝於西元前185年被湍翻,印度被分裂為許多王國。此一時期持續了5世紀之久。而北印度多次受到外來侵略,首先是塞西亞人,隨後是...
六經皆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易》、《書》、《詩》、《禮》、《樂》、《春秋》六經,皆應視為古代歷史文獻的一種理論。認為六經乃夏、商、周典章政教的歷史記錄,並非聖人為垂教立言而作。歷代皆有此說,如隋代王通,宋代陳傅良,元代郝經,明代宋濂、王守仁、王世貞、李贄,清代袁枚、章學誠、汪中等。見明.王世貞《藝苑卮言》卷一及清.章學誠《文史通義.內篇一.易教上》。
一目即了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戰國漢唐諸子〉一章記載的是朱子對於數位重要思想家及哲學典籍的看法。其中提及了隋代大儒文中子,他本名王通,字仲淹,受業者甚多。與朱子同時的學者對文中子貶多於褒,朱子卻說:「他雖有不好處,也須有好處。」好處在於「其志不卑」,壞處在於「二帝、三王卻不去學,卻要學兩漢」,但若欲談細微處,朱子則以為,若能透徹了解文中子的學說理論,那要評斷他將猶如從高處往下看,一眼就能夠看得清清楚楚。後來「一目了然」這個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表示看一眼就完全清楚明白。
一覽了然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戰國漢唐諸子〉一章記載的是朱子對於數位重要思想家及哲學典籍的看法。其中提及了隋代大儒文中子,他本名王通,字仲淹,受業者甚多。與朱子同時的學者對文中子貶多於褒,朱子卻說:「他雖有不好處,也須有好處。」好處在於「其志不卑」,壞處在於「二帝、三王卻不去學,卻要學兩漢」,但若欲談細微處,朱子則以為,若能透徹了解文中子的學說理論,那要評斷他將猶如從高處往下看,一眼就能夠看得清清楚楚。後來「一目了然」這個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表示看一眼就完全清楚明白。
面譽背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當面稱讚,背後毀謗。隋.王通《中說.卷下.關朗篇》:「面譽背毀,吾不忍也,群居縱言,未嘗及人之短,常有不可犯之色,故小人遠焉。」
放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放浪於禮俗之外的人。隋.王通《中說.卷九.立命》:「或問陶元亮?子曰:『放人也。』」
夸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言辭誇誕的人。隋.王通《文中子.卷三.事君》:「徐陵、庾信,古之夸人也,其文誕。」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