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庫查詢時間:640.6287 ms
共 24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理性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理性一辭是由理性的(rational)以及理性(reason)蛻變而來,意指理性的性質與特徵。在西方傳統中,「理性」有其悠久的歷史演變。早在希臘哲學家赫里克利圖斯(Heraclitus, 544~484 B.C.)的斷簡之中,即有「毋聽我言,但聽『道』(logos)言」之句。這裡「道」既是言說(word)之意,也是理性之意。指宇宙世界的自然秩序(natural order)。該秩序在天展現為宇宙秩序(cosmic order)在人則展現為心靈秩序(mental order),即是理性。其後古典哲學均沿著這個路徑發展理性之觀念,希臘三哲蘇格拉底(Socrates, 470~399 B.C.)...
|
主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對事物或原理的基本主張,是一種觀念和信仰的形態,可形成一股思潮或學說。如資本主義、寫實主義。
|
經驗主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經驗主義(英語:lang|en|Empiricism)又作經驗論,通常指相信現代科學方法,認為理論應建立於對於事物的觀察,而不是直覺或迷信。意即通過實驗研究而後進行理論推導優於單純的邏輯推理。與經驗主義相對的是歐洲的理性主義。代表人物是笛卡爾,根據理性主義的說法,哲學應經由思考和演繹推理而得出結論。經驗主義的代表人物有亞裡斯多德、托馬斯·阿奎納、托馬斯·霍布斯、弗蘭西斯·培根、約翰·洛克、喬治·貝克萊和大衛·休謨。 與科學的關系 經驗主義是邏輯實...
|
佛洛依德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西格蒙德·佛洛伊德(lang|de|Sigmund Freud,1856年5月6日~1939年|9月23日),原名模板:Lang,奧地利精神分析學家,猶太人。精神分析學的創始人,稱為「維也納第一精神分析學派」以別於後來由此演變出的第二及第三學派。著作《夢的解析》、《精神分析引論》等。提出“潛意識”、“自我”、“本我”、“超我”、“伊底帕斯情結”、“性衝動”(Libido)等概念,認為人類男性天生具有弒父娶母的欲望和戀母情結(即伊底帕斯情結,參見:伊底帕斯),女性天生具有弒母嫁父的欲望和戀父情結(又叫厄勒克特拉情結,參見:厄勒克特拉),以及兒童性行為等理論。其成就對哲學、心理學、美學甚至社會學、...
|
存在主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存在主義(existentialism)這股非理性主義思潮在二十世紀歐陸廣為流傳,以強調個人、獨立自主和主觀經驗為思想主軸,關切人切身的存在問題,包括生死、哀樂、自由與責任等等。可從法國存在主義哲學家沙特(Sartre)名言「存在先於本質」來了解。意即人並不持有存在,他本身就是自己的存在。人並不持有自由,人本身就是他的自由。個人被無端的拋棄在世界上,世界對他冷漠無情,他是孤獨無助的。因為他與世界並無必然關聯,他有一切行動的自由,他的存在即在選擇行動之自由。因為有選擇的自由,所以這選擇的決定是很嚴重的事情,個人對於選擇決定...
|
性別平等教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兩性之間的不平等是各國普遍面對的問題,然而,臺灣一方面因受到傳統父權意識形態的影響,另一方面則因民主化的發展較慢,這類的議題一直以來並未受到重視,因此,到現在仍普遍存在男尊女卑的差別待遇與歧視現象,使得許多女性的基本權益受到剝奪。有鑑於此,教育部於民國八十六年成立「教育部兩性平等教育委員會」,從事各項與兩性平等議題相關工作之策訂、推動、督導及處理,以建立不具性別歧視之學校教育及社會文化環境,達成兩性平等的最終目標。而臺灣也於民國九十三年頒布「性別平等教育法」,總則的第一條即說明了此法訂定的目的:「為促進性別地位之實質平等,消除性別歧視,維護人格尊嚴,厚植並建立性別平等之教育資源與環境,特制定本...
|
問題導向學習模式(Problem-based_Learning_Model)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語所言「給他魚吃,不如教他釣魚」之意。 問題導向學習之理論基礎與學習模式問題導向學習的理論基礎本源於理性主義與認知心理學。不同於培根 (Bacon)、洛克 (Locke)、休謨 (Hume) 等經驗主義者人所之主張-認為人心靈呈現一種空白的狀態 (tabulae rasae)。理性主義者如西方蘇格拉底 (Socratic)、柏拉圖 (Plato)、笛卡兒 (Descrates)、康德 (Kant) 等均認為人的理性 (reason) 為一切知識的本...
|
康德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名。(西元1724~1804)德國哲學家,結合理性主義及經驗論,而樹立所謂批判哲學,被視為西方極具影響力的思想家之一。主要著作被合稱為「三大批判」,即《純粹理性批判》、《實踐理性批判》、以及《判斷力批判》。
|
李昂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李昂(1952年4月7日—),臺灣省彰化縣鹿港鎮人,作家。目錄1 簡歷2 觀點2.1 寫作風格3 著作4 獲獎5 評價6 參考資料6.1 責任編輯 簡歷李昂,出生於1952年4月7日,本名施叔端,臺灣省彰化縣鹿港鎮人。在其作家姐姐施淑、施叔青的薰陶下,喜愛寫作。高一即以處女作「花季」發表報刊而登上文壇。小說主題大多環繞在現代人的情愛和性愛問題上,對於青年男女在社會轉型期所碰到的性心理問題和道德問題多所著墨。筆名「李昂」便是借用母親的姓氏「李」,「昂」則是希望可以昂首挺胸的意思。李昂14歲初二的時候,即開始創作第一篇小說。16歲開始寫<花季>,次年發表於《中國時報》副刊,並入選爾雅年度小說選《五...
|
杜威(J._Dewey)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杜威(J. Dewey)美國進步主義思想的代表人物。認為知識的來源在活動,在個體與環境的交互作用中,透過交互作用,人不僅要運用感官,更要用頭腦。知識既不是如經驗主義者所言來自感官,也不是如理性主義者說的來自理性,而是在於活動。此即為杜威所言「做中學」的道理。而在知識價值上,杜威認為知識的價值該視當前社會生活的需要而定,發展知識就是要改善世界。知識是改善人生的工具,是服務社會的手段,故其哲學又被稱為是實用主義(pragmatism)或是工具主義(instrumentalism),意在此。在教育上,杜威認為教育即是經驗的不斷...
|
曾經查過此詞彙的人也經常查詢以下字詞: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