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31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281.2583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背恩忘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任時的功績,又派使者去接他進宮。張敞在前去的車上,寫下自己對絮舜之事的看法,準備呈給皇帝看。說自己一直待絮舜不薄,卻在他處境危險之時,怠忽職守,還說他是「五日京兆」,簡直是「背恩忘義」,傷風敗俗,罪無可逭。「背恩忘義」即是指背棄別人曾給予的恩惠,忘記道義。後來「忘恩負義」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指受人恩惠而不知報答,反而做出對不起恩人的事情。
有袋動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動物。有袋動物包含袋鼠、小袋鼠和無尾熊。有待動物在胎兒未發育成熟時就已經出生,牠們在媽媽的育兒袋中一直待到身體發育成熟。育兒袋裡面有乳頭,幼兒無須出來就能吸吮到乳汁。有袋動物主要生活在森林裡或草地上,其中許多較小的動物只在夜間出來活動。有袋動物總共有250種,大部分生長在澳洲或巴布亞幾內亞,不過至少有75種生活在美洲。(註2)2. 有袋動物有些滅絕,有些數量大量減少,很多都是因為人類的活動,但也很多都是在人類出現時就已經開始滅絕了。最大的有袋動物是雙門齒獸,站著時肩高2公尺,身長有3公尺,走起路來就像熊一樣,但可惜的是在...
忘恩背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任時的功績,又派使者去接他進宮。張敞在前去的車上,寫下自己對絮舜之事的看法,準備呈給皇帝看。說自己一直待絮舜不薄,卻在他處境危險之時,怠忽職守,還說他是「五日京兆」,簡直是「背恩忘義」,傷風敗俗,罪無可逭。「背恩忘義」即是指背棄別人曾給予的恩惠,忘記道義。後來「忘恩負義」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指受人恩惠而不知報答,反而做出對不起恩人的事情。
負義忘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任時的功績,又派使者去接他進宮。張敞在前去的車上,寫下自己對絮舜之事的看法,準備呈給皇帝看。說自己一直待絮舜不薄,卻在他處境危險之時,怠忽職守,還說他是「五日京兆」,簡直是「背恩忘義」,傷風敗俗,罪無可逭。「背恩忘義」即是指背棄別人曾給予的恩惠,忘記道義。後來「忘恩負義」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指受人恩惠而不知報答,反而做出對不起恩人的事情。
德容兼備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品德良好,儀態端正。《初刻拍案驚奇》卷二○:「直待事成之後,方可與老爺得知。必用心訪個德容兼備的,我老爺總肯是一般相看。」清.洪昇《長生殿》第二齣:「妃子世胄名家,德容兼備。取供內職,深愜朕心。」
雲陽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小說戲曲中稱行刑的場所。唐.胡曾〈詠史詩.上蔡〉詩:「功成不解謀身退,直待雲陽血染衣。」元.孟漢卿《魔合羅》第四折:「我將殺人賊斬首在雲陽內,還報的這街冤負屈鬼。」也稱為「雲陽市」。
戶外行動技能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這隻導盲犬便會再回到小時待過的寄養家庭,或導盲犬機構另外安排的寄養家庭安享晚年。1. 優點:犬隻會一直待在視障者身邊,24小時陪伴他,人狗間很快會建立起非常深厚的情感關係,視障者的心理會因為得到犬隻陪伴而更加健康快樂。2. 缺點:有些視障者會溺愛導盲犬,導致導盲犬忘記自己該做的工作,而回復狗的天性。 關鍵字中文關鍵字:導盲犬、戶外行動英文關鍵字: guide dog、Outdoor Action 參考資料:周俊良著。幼兒特殊教育導論, 2006年10月,頁202-203,華書局有限公司。
一劍兩段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一刀兩斷」之典源,提供參考。 唐.寒山〈詩〉三○三首之二四一(據《全唐詩.卷八○六.寒山》引)上人心猛利,一聞便知妙。中流心清淨,審思云甚要。下士鈍暗痴,頑皮最難裂。直待血淋頭,始知自摧滅。看取開眼賊,鬧市集人決。死屍棄如塵,此時向誰說。男兒大丈夫,一刀兩段截。人面禽獸心,造作1>何時歇。 〔注解〕 (1) 造作:此指造作惡業。
忘恩失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任時的功績,又派使者去接他進宮。張敞在前去的車上,寫下自己對絮舜之事的看法,準備呈給皇帝看。說自己一直待絮舜不薄,卻在他處境危險之時,怠忽職守,還說他是「五日京兆」,簡直是「背恩忘義」,傷風敗俗,罪無可逭。「背恩忘義」即是指背棄別人曾給予的恩惠,忘記道義。後來「忘恩負義」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指受人恩惠而不知報答,反而做出對不起恩人的事情。
負德忘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任時的功績,又派使者去接他進宮。張敞在前去的車上,寫下自己對絮舜之事的看法,準備呈給皇帝看。說自己一直待絮舜不薄,卻在他處境危險之時,怠忽職守,還說他是「五日京兆」,簡直是「背恩忘義」,傷風敗俗,罪無可逭。「背恩忘義」即是指背棄別人曾給予的恩惠,忘記道義。後來「忘恩負義」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指受人恩惠而不知報答,反而做出對不起恩人的事情。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