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24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鳳舞龍飛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龍飛鳳舞」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一)草書為中國書法的一種書寫字體,為書寫方便、快速而產生,大約起於漢代。草書初創時稱為「章草」,是將隸書簡省點畫,保存波勢,草率寫成,但字字分離不相連綿。至漢末,相傳張芝脫去「章草」中保留的隸書筆畫形跡,將筆勢連綴,上下兩字時時相連,於是形成「今草」,即後世通行的草書。南朝梁武帝,名蕭衍,博學能文,並擅長書法,曾作〈草書狀〉一文,對草書變化多端的體態讚歎有加。他形容草書筆勢婀娜時如柔弱的柳樹,聳峙挺拔時如擺動的長松,婆娑委曲時如飛舞的鳳,宛轉周折時如蟠伏的龍,文云:「婆娑而飛舞鳳,宛轉而起蟠龍」,後來「龍飛鳳舞」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書...
草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書體名。為書寫方便、快速而產生的字體,大約起於秦漢之際。初稱「隸草」後漸成熟,至西漢中晚期形成規範,以施於章程(公文書),故名「章草」。將隸書草率寫成,簡省點畫,保存波勢。其字個個獨立,不相連綿。至漢末,相傳張芝脫去章草中保留的隸書筆畫形跡,而筆勢連綴,上下兩字時時相連,形成「今草」,即後世通行的「草書」。也稱為「草體」、「草字」。
龍翔鳳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龍飛鳳舞」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一)草書為中國書法的一種書寫字體,為書寫方便、快速而產生,大約起於漢代。草書初創時稱為「章草」,是將隸書簡省點畫,保存波勢,草率寫成,但字字分離不相連綿。至漢末,相傳張芝脫去「章草」中保留的隸書筆畫形跡,將筆勢連綴,上下兩字時時相連,於是形成「今草」,即後世通行的草書。南朝梁武帝,名蕭衍,博學能文,並擅長書法,曾作〈草書狀〉一文,對草書變化多端的體態讚歎有加。他形容草書筆勢婀娜時如柔弱的柳樹,聳峙挺拔時如擺動的長松,婆娑委曲時如飛舞的鳳,宛轉周折時如蟠伏的龍,文云:「婆娑而飛舞鳳,宛轉而起蟠龍」,後來「龍飛鳳舞」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書...
今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流行於晉代以後的草體書法。東漢張芝所創,有別於章草。今草係在章草基礎上結合楷法,而去除章草波磔的筆法,一筆寫成,連綿不斷,即偶有不連,筆意亦不斷。唐.張懷瓘〈書斷上〉:「草之書,字字區別,張芝變為今草,如流水速,拔茅連茹,上下牽連,或借上字之下而為下字之上,奇形離合,數意兼包,若懸猿飲澗之象,鉤鎖連環之狀,神化自若,變態不窮。」也稱為「破草」。
拔刃張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朝梁.袁昂在《古今書評》一書中,評論許多書法家的筆法。其中韋誕是三國魏著名的書法家和製墨家。他寫的「章草」已臻成熟,有草聖之稱。袁昂認為韋誕的筆法:「如龍威虎振,劍拔弩張。」意思就是說韋誕的書法,就像龍盤繞著,虎振奮欲起,筆力雄健。像劍已拔出,弓已張開,筆勢豪放。後來「劍拔弩張」被用來形容書法筆力雄健。
龍蟠鳳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龍飛鳳舞」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一)草書為中國書法的一種書寫字體,為書寫方便、快速而產生,大約起於漢代。草書初創時稱為「章草」,是將隸書簡省點畫,保存波勢,草率寫成,但字字分離不相連綿。至漢末,相傳張芝脫去「章草」中保留的隸書筆畫形跡,將筆勢連綴,上下兩字時時相連,於是形成「今草」,即後世通行的草書。南朝梁武帝,名蕭衍,博學能文,並擅長書法,曾作〈草書狀〉一文,對草書變化多端的體態讚歎有加。他形容草書筆勢婀娜時如柔弱的柳樹,聳峙挺拔時如擺動的長松,婆娑委曲時如飛舞的鳳,宛轉周折時如蟠伏的龍,文云:「婆娑而飛舞鳳,宛轉而起蟠龍」,後來「龍飛鳳舞」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書...
顛狽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顛沛。《晉書.卷八○.王羲之傳》:「吾昔有伯英章草十紙,過江顛狽,遂乃亡失。」
勿勿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倉皇急遽的樣子。晉.王羲之〈章草帖〉:「旨信送之,勿勿當付良信。」唐.杜牧〈遣興〉詩:「浮生長勿勿,兒小且嗚嗚。」
平復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晉陸機向他朋友問候疾病所寫的書札。字形樸質,在章草、今草之間。宋《宣和書譜》十四著錄,為現今最早的名人墨蹟,今藏在北京故宮博物院。
張芝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名。(?~約西元192)字伯英,東漢敦煌酒泉(今屬甘肅)人。善章草,後減省章草點劃波磔,創為「今草」。字的體勢一筆而成,偶有不連而血脈不斷,及其連者,氣脈通於隔行。三國韋誕稱他為「草聖」。王羲之、獻之父子的草書,頗受其影響。
我是貓頭鷹博士,
有問題可以問我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