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37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281.2562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看不見、分辨不清。如:「夜盲」、「色盲」。《老子》第一二章:「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
發聾振聵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聵,天生耳聾。發聾振聵指聲音大得使耳聾的人也能聽見。比喻以言論喚醒糊塗麻木的人。《清史稿.卷三七八.黃爵滋傳》:「雖頑愚沉溺之久,自足以發聾振聵。」也作「振聾發聵」。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用竹片、牛骨或金屬等製成的細齒梳子,用以除去髮垢,或插在頭上當髮飾。唐.杜甫〈水宿遣興奉呈群公〉詩:「耳聾須畫字,髮短不勝篦。」唐.白居易〈琵琶行〉:「鈿頭雲篦擊節碎,血色羅裙翻酒汙。」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耳聾、聽不見。宋.范成大〈大暑舟行含山道中雨驟至霆奔龍挂可駭〉詩:「盆傾耳雙聵,斗暗目四眩。」
草草了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官至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後唐莊宗時,為太子賓客。明宗繼位,以為相,碌碌無所為,不自安,數以耳聾求去職,乃拜左僕射致仕。卒,贈司空。 (2) 顧:但。
昏聵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眼花耳聾,神智昏亂。《遼史.卷九九.蕭撻不也傳》:「不勝搒掠,誣伏。上引問,昏聵不能自陳,遂見殺。」《儒林外史》第一七回:「太公淹淹在床,一日昏聵的狠,一日又覺得明白些。」
喑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啞巴,口不能言。《管子.入國》:「聾盲、喑啞、跛躄、偏枯、握遞、不耐自生者,上收而養之疾。」
2.緘默不語。《新唐書.卷五六.刑法志》:「吾聞語曰:『一歲再赦,好人喑啞。』」
假惺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假裝、虛情假意。元.無名氏《小尉遲》第一折:「我這裡絮叨叨言始終,你那裡假惺惺做耳聾,甘落人彀中。」《紅樓夢》第一○○回:「況且三姑娘是極明白的人,不像那些假惺惺的人,少不得有一番箴諫,他以後便不是這樣了。」
掌摑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批打臉頰。如:「盛怒之下,貿然出手掌摑他人,並不能解決問題,反而容易滋生爭端。」
草率了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官至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後唐莊宗時,為太子賓客。明宗繼位,以為相,碌碌無所為,不自安,數以耳聾求去職,乃拜左僕射致仕。卒,贈司空。 (2) 顧:但。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