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27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425.2875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披髮入山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披頭散髮進入山中,引申為隱居不出仕。《三國演義》第五六回:「孤與劉璋,皆漢室宗親,安忍背義而取西川?若汝東吳端的取蜀,吾當披髮入山,不失信於天下也。」《聊齋志異.卷九.王子安》:「從此披髮入山,面向石壁,再有以且夫、嘗謂之文進我者,定當操戈逐之。」
臨難苟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遇到危難,不敢面對克服,苟且偷生,求免受到傷害。如:「在那段風雨飄搖的時代中,他背信背義,只圖臨難苟免,當然會遭人議論。」
背恩忘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辜負別人給予的恩義,而不思報答。《漢書.卷七六.張敞傳》:「背恩忘義,傷心薄俗。」《警世通言.卷三○.金明池吳清逢愛愛》:「小女蒙活命之恩,豈敢背恩忘義?」也作「背義忘恩」。
魚得忘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得魚忘筌」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筌,是竹編的魚籠,用以捕魚。蹄,是捕兔用的網子,即是兔罝。莊子用筌和蹄比喻為了達成目的而採取的手段,捕捉魚和兔才是獵人真正的目的。如果已經捕捉到魚,那筌就沒有用處,已經捉到兔子,那蹄也失去了作用,這兩者就可以拋棄不用了。同樣的,言論和著作是用以闡明道理的工具,道家認為天地間的至理,並非言語文字所能傳示,所以主張人不可拘泥於語言文字之中,一旦通達道理,就應該捨棄這些外在的形式。後來「得魚忘筌」這句成語被用來比喻悟道者忘其形骸。亦用來比喻人在達到目的成功後就忘掉賴以成功的手段或憑藉物,有背義忘恩之意。
武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軍人。《文選.劉歆.移書讓太常博士》:「然公卿大臣,絳灌之屬,咸介冑武夫。」《三國演義》第七六回:「吾乃解良一武夫,蒙吾主以手足相待,安肯背義投敵國乎?」
天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4.天和人。《三國演義》第一回:「背義忘恩,天人共戮。」
介冑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3.身穿盔甲的武士。《陳書.卷三一.魯廣達傳》:「爪牙背義,介冑無良。」
辜恩負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辜負別人對自己的恩惠和情誼。明.朱權《荊釵記》第二三齣:「畜生反面目,太心毒,辜恩負義難容恕,真堪惡。」也作「辜恩背義」。
盟山誓海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即「海誓山盟」。見「海誓山盟」條。01.元.王德信〈四塊玉.信物存套.採茶歌〉曲:「他若是背義忘恩尋罪責,我將這盟山誓海說的明白。」02.明.張四維《雙烈記》第三齣:「人似玉,貌如花,盟山誓海作生涯。」 
大呼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大聲呼喊。《三國演義》第七回:「讚立馬橋上,大呼曰:『背義之徒,何敢賣。』」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