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76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679.4116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興高采烈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情影響。舉了漢、三國魏、晉各朝名家為例,如:三國魏的阮籍,為人豪邁灑脫不受約束,所以他的文章格調高遠脫俗;三國魏嵇康長得英俊有俠氣,所以文章旨趣高超,辭采峻切犀利;西晉潘岳性情輕浮思想敏捷,所以文章流暢幽美。由此類推出,人的性情和寫出來的文章風格是相符的。後來「興高采烈」被用來形容興致勃勃,情緒熱烈的樣子。
忘年之交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相似詞:脫俗之交
當機立斷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當機立斷」原作「應機立斷」。三國時,魏國文書官陳琳因為文筆佳、學問好,曹丕、曹植兄弟常與他書信往返,分享自己寫的文章,交換意見與心得。有一次,曹植把寫好的〈龜賦〉給陳琳看,第二天陳琳便回信盛讚曹植的文筆,說他高才脫俗,文章用語絕妙,意境深遠,這種天賦,一般人即使花時間學習也辦不到。陳琳並用古代名劍青萍、干將來比喻曹植的才氣,這兩把名劍十分銳利,削鐵如泥,任何東西都能立刻切斷,連一點聲音都沒有,而曹植的才華就如這兩把劍般地超群。在這篇文章中,「應機立斷」是用來形容青萍、干將這兩把古代名劍的銳利,任何東西一切下去馬上就斷了。後來,「當機立斷」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指當下立刻作出決斷,毫不遲疑...
想入非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想入非非」為佛經「非想非非想處」的省略,指佛教禪修者修習到「非想非非想處」的境界。《大佛頂首楞嚴經》中,佛祖說明了禪修的幾個境界。在這個「非想非非想處」的境界中,修禪者已能拋棄了原有的思想,感覺世俗的一切及自己的身心俱已消失,是禪修的至高境界,當是指思考能力已達超玄脫俗的意思。但後世使用此成語者,因不明「非非」的真義,整個成語轉變為形容脫離現實的想像或念頭。
優雅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優美高雅。[例]她的舉止優雅大方,氣質脫俗
謫仙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稱人才情高超,清越脫俗,有如自天上被謫居人世的仙人。如漢朝東方朔、唐朝李白、宋朝蘇軾等都曾被稱譽為「謫仙」。《新唐書.卷二○二.文藝傳中.李白傳》:「知章見其文,歎曰:『子,謫仙人也。』」唐.李白〈玉壺吟〉:「世人不識東方朔,大隱金門是謫仙。」宋.王闢之《澠水燕談錄.卷四.才識》:「蘇子瞻文章議論,獨出當世,風格高遠,真謫仙人也。」
清澈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形容清靈脫俗。《南齊書.卷四一.列傳.張融》:「融形貌短醜,精神清澈。」唐.杜甫〈徐卿二子歌〉:「大兒九齡色清澈,秋水為神玉為骨。」
泠泠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3.言談清逸脫俗。《醒世恆言.卷四.灌園叟晚逢仙女》:「舉目看十八姨,體態飄逸,言詞泠泠有林下風氣。」
不羈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不受拘束,比喻人之才識高遠、俊秀脫俗。《史記.卷八三.魯仲連鄒陽列傳.鄒陽》:「今人主沉於諂諛之辭,牽於帷裳之制,使不羈之士與牛驥同皁,此鮑焦所以忿於世而不留富貴之樂也。」晉.左思〈詠史詩〉八首之三:「當世貴不羈,遭難能解紛。」
飄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灑脫自然,超凡脫俗。《紅樓夢》第二三回:「神彩飄逸,秀色奪人。」《儒林外史》第三○回:「這人生得飄逸風流,確又是個男美,不是像個婦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