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30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中華大虎頭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中名為中華大虎頭蜂。別名為中國大虎頭蜂、大虎頭蜂、臺灣大虎頭蜂、土蜂仔、大土蜂(台語)、金環胡蜂。后蜂體長40mm,雄蜂35mm,工蜂28-36mm。本種為世界體型最大的虎頭蜂。頭部及臉部橙黃色,觸角暗褐色,臉頰特別寬而發達。胸部黑褐色,前胸兩側有暗紅色班點,六足暗褐色。腹部暗紅褐色,末節橙黃色,各節末端有極細的黃圈。

虎頭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中名為姬虎頭蜂。別名為雙金環虎頭蜂;黑尾胡蜂。后蜂體長為36-38mm,雄蜂30-32mm、工蜂36-38mm。本種體型僅次於中華大虎頭蜂。臉部及頭部橙黃色,觸角紅褐色。胸部黑色,前胸及背面後方橙黃色。腹部黑色,第1、2腹節橙黃色,並各有一圈深色環帶。六足暗褐色,僅前足脛節暗黃色。

虎頭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動物名。節肢動物門昆蟲綱膜翅目胡蜂科。身上有黑黃相間的條紋,腹部末端的螫針與毒腺相連,螫人時將毒汁注入人體,常使人致命。多以昆蟲和小型動物為食。
Heterodontus japonicus (Maclay et Macleay, 1884)
上眼眶隆棘低,眼後往下方傾斜的角度不明顯;上下頜後方臼齒皆呈圓形;體背中線不具隆棘。第一背鰭起點與胸鰭起點相對;臀鰭基底長之2倍約等於由臀鰭基底末端至尾鰭下葉起點之距離。體色淡棕,具深棕色之鞍狀斑紋。
本種出現於西北太平洋之日本外海、韓國、中國大陸沿近海域。臺灣地區北部海域偶而回以漁獲。
經常出現於溫帶大陸棚水域,棲息水深6~37公尺,底棲性,喜棲息於多岩礁及海藻覆蓋的海底,游泳速度緩慢,經常是利用胸鰭及腹鰭在海底如步行般的移動。卵生,經常將螺旋狀的卵筴產於石縫中或纏於大型海藻上,每次產卵2枚,產卵季節在3~9月,3、4月是盛產期,孵化期則約為1年。
可由底拖網或底延繩釣所漁獲,供食用。
脊索動物門(Phylum Chordata)
脊椎動物亞門(Subphylum Vertebrata)
軟骨魚綱(Class Chondrichthyes),Cartilaginous Fishes
有頜首綱(Superclass Gnathostomata)
板鰓亞綱(Subclass Elasmobranchii)
虎鯊目或異齒鮫目(Order Heterodontiformes)
虎鯊科或異齒鮫科(Family Heterodontidae),Bullhead Sharks, Horn Sharks, or Port Jackson Sharks
燕頷虎頭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形容人容貌生得威儀、有富貴之相。唐.陳子昂〈我府君有周居士文林郎陳公墓誌銘〉:「公河目海口,燕頷虎頭,性英雄而志尚元默。」《花月痕》第四二回:「總兵燕頷虎頭,後來功名鼎盛,如何會死?」也作「燕頷虎頸」。
黃腳虎頭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中名為黃腳虎頭蜂。別名為黃跗虎頭蜂、赤尾虎頭蜂、黃腳仔(台語)、花腳仔(台語)、凹紋胡蜂。本種后蜂體長29-31mm,雄蜂21-23mm,工蜂20-22mm。體表密生絨毛,頭部暗橙紅色,觸角暗褐色。胸部黑色,前胸暗橙紅色。六足暗褐色,各足脛節及跗節鮮黃色,是主要的辨識特徵。腹部第1~3節黑色,各節末端有淡色環帶,其餘各節暗橙紅色。

虎頭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皇帝賜給近臣或功臣,可行使最高權力的虎頭形金牌。元.李直夫《虎頭牌》第四折:「呀!這的是便宜行事的那虎頭牌!」也稱為「虎符金牌」。
2.刻有虎頭文飾的盾牌。《水滸傳》第七六回:「龍文劍掣一汪秋水,虎頭牌畫幾縷春雲。」
3.舊時衙門前面畫有虎頭形狀的布告木牌,以表示威儀和禁止閒人隨意進出衙門。
黑腹虎頭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中名為黑腹虎頭蜂。別名為黑絨虎頭蜂、黑尾仔(台語)、雞籠蜂(台語)、黑腹天鵝絨虎頭蜂、基胡蜂、絨毛胡蜂、黑虎頭蜂。后蜂體長25-28mm,雄蜂約25mm,工蜂18-22mm。台灣產虎頭蜂中,僅本種腹部黑色。全身紅褐色,僅中胸背板及腹部黑色,體表密生絨毛。

威氏虎頭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中名為威氏虎頭蜂。別名為壽胡蜂。雄蜂體長21 -22mm,工蜂為20mm。 本種頭、胸,觸角及六足暗紅褐色,腹部黑色,第4節鮮黃色,是主要特徵;腹部第2~3節腹面有黃色斑。

虎頭上捉虱子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招惹、冒犯有權有勢的人。《紅樓夢》第四六回:「我原叫你去問一聲,不用進去。你偏進去,又不就起,還要虎頭上捉虱子。」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