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庫查詢時間:406.2544 ms
共 33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老羞成怒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娶十三妹為妻,但十三妹的父親是個尚氣節的人,平日不喜歡其上司趨炎附勢的作法,因此不肯答應,上司見自己被拒絕,便老羞成怒,藉公務之便,彈劾十三妹之父,將他下獄害死。文中的「老羞成怒」,與「惱怒成怒」的意思相同,都是極為羞惱,轉而發怒恨人。後來「惱羞成怒」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因羞愧到極點而惱恨發怒。出現「惱羞成怒」的書證如《三俠五義》第七回:「當時被小婦人連嚷帶罵,他才走了。誰知他惱羞成怒,在縣告了,說他兄弟死的不明,要開棺檢驗。」
|
木人石心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據《晉書.卷九四.隱逸列傳.夏統》載,晉太尉賈充十分欣賞夏統,想留下予以重用,但卻被拒絕,於是先後以雄壯威武的軍容、儀仗樂隊和裝扮華麗的妓女來引誘他,但他都不為所動,最後賈充只好放棄,並對人說:「此吳兒是木人石心也。」文中,賈充以「木人石心」一語比喻夏統意志堅定,任何外在事物皆不足以動搖他的心。後來到了宋朝劉斧《青瑣高議.別集.卷二.譚意歌傳》:「客撫掌大罵曰:『張生乃木人石心也,使有情者見之,罪不容誅。』」 「木人石心」一語語義轉變,用來形容人冷酷無情。
|
碰一鼻子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比喻被拒絕而感到難堪。《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一○六回:「帳房先生碰了一鼻子灰,只得回去告訴龍光。」也作「撞一鼻子灰」。
|
莫那‧魯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發源的聖地。同年,莫那‧魯道的兒子塔達歐‧莫那(Tadao Mona)與日警發生口角鬥毆,前去賠罪卻被拒絕、恐嚇,種種於公於私的怨恨更堅定莫那‧魯道抗日的決心。 霧社事件與遺骸同年10月27日,莫那‧魯道率領6個部落的三百多名壯丁,突襲霧社駐在所、郵政局、商家,以及公學校運動會,造成134名日本人喪生。事件傳出後,日人出動大批軍隊,並動用飛機、毒氣鎮壓,族人傷亡慘重。12月1日,莫那‧魯道眼見大勢已去,於深山中舉槍自盡,時年48歲。(註1,2)1933年,莫那‧魯道的遺骸意外被發現,被送至台北帝國大學(今臺灣大學)作為學...
|
陳壽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書》記載,當時傳聞陳壽曾向丁儀、丁廙的兒子索取立傳費,說:「如果給我千斛米,我就為尊公寫佳傳。」結果被拒絕後,陳壽竟然就不為享有高名的丁氏二人立傳。另外在諸葛亮的傳記上也招致非議,因為陳壽父親陳式曾經因為連坐馬謖敗軍之罪而遭諸葛亮判處髡刑,後來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也與陳壽不善。
|
惱羞變怒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娶十三妹為妻,但十三妹的父親是個尚氣節的人,平日不喜歡其上司趨炎附勢的作法,因此不肯答應,上司見自己被拒絕,便老羞成怒,藉公務之便,彈劾十三妹之父,將他下獄害死。文中的「老羞成怒」,與「惱怒成怒」的意思相同,都是極為羞惱,轉而發怒恨人。後來「惱羞成怒」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因羞愧到極點而惱恨發怒。出現「惱羞成怒」的書證如《三俠五義》第七回:「當時被小婦人連嚷帶罵,他才走了。誰知他惱羞成怒,在縣告了,說他兄弟死的不明,要開棺檢驗。」
|
不肯一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不可一世」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根據宋代羅大經撰寫的《鶴林玉露》記載,王安石年少時,狂傲自滿,以為無人能及。他曾經帶著名片登門求見理學家周敦頤,結果一連三次都被拒絕在門外。王安石因此滿懷怨恨,不再上門求見。作者羅大經認為,周敦頤想挫王安石的銳氣,沒有什麼不對,但一連拒絕三次是過分了些。假使王安石能跟隨周敦頤學習,矯正偏頗的觀念,就不會有煩苛擾民的新法產生。「不可一世」就是直接摘自典源的一個成語,用來指人驕橫自大,目空一切,以為他人無與倫比。
|
與同儕的關係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比較差。這些受拒絕的兒童將來在學業和人際關係上非常可能出現問題。但是Wentzel和Asher發現,被拒絕但聽話順從的小學高年級生,並不會出現那些被拒絕且具攻擊性的兒童才會表現的學校行為問題。從這些研究看來,為同儕拒絕又有負向行為,兩者具備,才會使兒童陷於危機之中。(註1) 朋黨 有些青年同儕關係研究是從所屬朋黨(clique)或群集(crowd)的角度出發。朋黨是一種相當小而親密的團體,團體成員具有共同的興趣、活動、和朋友。相對地,群集(cro...
|
偏差理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研究偏差行為的理論。由涂爾幹和墨頓提出,他們假定偏差行為是來自社會結構的缺陷,特別是文化價值與制度規範之間的矛盾。換句話說,就是當部分國民缺少適當的認可手段去達成社會上所讚許的價值目標時,這些人將在目標與手段上求其變通或偏差。如當一個人被拒絕或不公平地被剝奪就學、就業、晉升等的機會時,就作奸犯科,以期達到成功或揚名立萬的目標。這派理論著眼於階層間機會的不平等,故也稱為「緊張理論」。
|
前事之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前事不忘,後事之師」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戰國時,晉國王室政權旁落到智伯、趙襄子、韓康子、魏桓子四家。其中智伯勢力最強、野心也最大,他為削弱其他三家勢力,假借晉君名義向各家索求一大筆土地,韓康子和魏桓子都依要求交出土地,只有趙襄子拒絕。智伯被拒絕後十分生氣,便聯合韓、魏兩家出兵攻打趙氏。趙襄子雖然在武力上處於劣勢,但靠著張孟談所獻的計策,讓智伯陷入苦戰,最後張孟談還說服韓、魏兩家改與趙氏合作,滅了智氏。在此役中,張孟談立下大功,趙襄子封給他許多土地和極高的官爵,不料張孟談卻因而要求辭官歸隱,襄子驚訝地問:「為君主立下大功的人,理應受此禮遇,這樣才能服眾啊!這也是先聖先賢們安定國家的...
|
曾經查過此詞彙的人也經常查詢以下字詞: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