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35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81.1233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施衿結褵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古時女子出嫁,母親將五彩絲繩和佩巾結於其身。典出《詩經.豳風.東山》。後比喻父母對兒女的訓示。《後漢書.卷二四.馬援傳》:「施衿結褵,申父母之戒,欲使汝曹不忘之耳。」《文選.張華.女史箴》:「施衿結褵,虔恭中饋。」
謹守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謹慎、小心的遵守。如:「謹守訓示」、「謹守諾言」。
過庭之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本指孔子對其子孔鯉的教導。典出《論語.季氏》。後泛指父親的訓示、教誨。《晉書.卷五五.夏侯湛傳》:「僕也承門戶之業,受過庭之訓,是以得接冠帶之末,充乎士大夫之列。」
同工異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技巧造詣是一樣的高明,內容豐富,文筆豪放。您如此努力,卻屢次被黜,官運不順,自己都該好好想想,幹嘛還訓示別人!」文中的國子先生即韓愈自稱,韓愈藉著別人的口吻,宣洩自己懷才不遇的憤慨,原用以自嘲。後來「異曲同工」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原用來比喻不同人的辭章或言論同樣精彩,後則用於比喻不同的作法收到同樣的功效。
聖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才德、修養達到完善境界的人。[例]聖哲的訓示,歷萬古而常新。
古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古代流傳下來可作為後世準則的言語、訓示。[例]古訓是先人智慧的結晶,應用在待人處世上,常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知而故犯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這就是「明知故犯」了。這種意念在文獻上比較早的出處是宋代陳世崇的《隨隱漫錄》卷一引西山蔡先生對子孫的訓示說:「蓋不識好惡,如童稚,如醉人,雖有罪可赦,若知而故犯,王法不可免也。」意思是說:一個人不明是非,就像小孩子和醉漢,如果犯錯,還可以原諒;但是如果是已經知道不對了,還去犯錯,那就應該受法律制裁。這裡的「知而故犯」就是「明知故犯」的意思。後來「明知故犯」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明明知道不對,卻故意去做。在宋釋普濟《五燈會元.卷一五.德山志先禪師》也有「知而故犯」的說法。「明知故犯」不一定單指犯法而言,泛指一切明知事情是錯的,卻故意去觸犯的行為。如明代鄭若庸《玉玦記》第二二齣:「正是...
心回意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回心轉意」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朱熹為宋代大儒,門下學生很多,他與學生之間的問答討論,多被收錄在《朱子語類》一書裡。〈訓門人〉一章所錄為朱子對門人的訓示,其中記載了一段他對魏元壽問《大學》的應答。朱子藉著這個機會,對當時的學者批判一番,他說道:當今學者的通病在於「先立私意」、「主張己說」,他們引用聖人言論,不過是藉以接續自己的學說,而非真正汲取聖人話中真義。朱熹又說:人在一天裡,內心的私心意念可說是不曾中斷,但這些學者在百念之中,卻不曾放棄成見,也不曾改變自己的主觀態度,然後把聖人話語再仔細斟酌思量,以揣摩聖人所欲傳達的道理。朱熹話中,批評當時學者「不會略略回心轉意去看,把聖賢思量...
正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端整衣襟以示莊肅。如:「他正襟肅容,聆聽師長訓示。」
玉音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尊稱對方的言詞、訓示或書信。《文選.曹植.七啟》:「將敬滌耳,以聽玉音。」《文選.司馬相如.長門賦》:「願賜問而自進兮,得尚君之玉音。」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