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23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29.2356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曹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魏文帝曹丕,在歷史與文學上均有其貢獻,他深受其父曹操影響,從小就誦習詩、論,通讀五經、四部、史記、漢書與諸子百家。他不僅是一個帝王,也是一位文學愛好者。創作、批評兼擅,可以說是一位文壇的健者。對於這樣一位文學家,今之研究者,雖對其生平及文學理論有所探討,卻未有宏觀的整體研究。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古代一種光滑細澤的厚絲織品。可用來製袍、寫字等。《說文解字.糸部》:「綈,厚繒也。」晉.左思〈嬌女詩〉:「執書愛綈素,誦習矜所獲。」
目染耳濡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猶「耳濡目染」。見「耳濡目染」條。01.《清史稿.卷四三九.廖壽□列傳》:「伏願皇太后崇儉黜奢,時以民生為念,俾皇上知稼穡之艱難,目染耳濡,聖功自懋。」02.《太平天國資料.太平天國史料.欽定士階條例》:「至於誦習書史,博覽篇章,目染耳濡,課學即求心之道;通經致用,家修即廷獻之資。」 
來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來來去去。指反覆。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二本.第二折》:「來回顧影,文魔秀士,風欠酸丁。」《西遊記》第一四回:「卻坐於路旁,誦習那定心真言。來回念了幾遍,念得爛熟。」
書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書名。相傳由孔子所授,記三代以上的典謨訓誥。原本百篇,亡於秦火,其後有今文、古文二種。今文尚書係漢初伏生口授于鼂錯,凡二十九篇;古文尚書係漢魯恭王壞孔子舊宅,在壁中所得的竹簡尚書,科斗文,共四十六卷。漢孔安國曾獻古文尚書於武帝,而未得立於學官,後遂亡失;至東晉時,梅賾所獻之古文尚書五十八篇,其中二十五篇宋以來即疑其偽,然自孔穎達作五經正義,即用梅本,至今仍為一般所誦習。也稱為「尚書」。
鳩摩羅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名。生卒年不詳。為梵語kumārajiva的音譯,義為童壽。中國佛教史上四大譯經家之一。父籍天竺,而鳩摩羅什則生於西域的龜茲國(今新疆庫車一帶)。七歲隨母親出家。博讀大、小乘經論,名聞西域諸國。秦弘始三年姚興派人迎入長安,翻譯佛典。共譯出《大品般若經》、《維摩詰經》、《妙法蓮華經》、《金剛經》、《大智度論》、《中論》、《百論》、《成實論》等三十五部二百九十四卷。他的成就,不僅在於系統的介紹般若、中觀之學,在翻譯上更一改過去滯文格義的現象,辭理圓通,使中土誦習者易於接受理解,開闢後來宗派的義海。弟子多達三千人,著名者數十人,其中以僧肇、僧叡、道融、道生最著,稱「什門四聖」。著作不多且多亡佚,有《十喻詩》、《通三世論等傳世》。簡稱為「羅」、「什」。
論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3.評論文章。唐.杜甫〈春日憶李白〉詩:「何時一尊酒,重與細論文。」《初刻拍案驚奇》卷一一:「只在家中誦習,也有時出外結友論文。」
入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開始進入某個學校學習,成為該校的學生。如:「入學考試」。《初刻拍案驚奇》卷一一:「王生雖是業儒,尚不曾入學,只在家中誦習,也有時出外結友論文。」《紅樓夢》第四回:「珠雖大亡,幸存一子,取名賈蘭,今方五歲,已入學攻書。」
委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器度狹窄,舉止鄙俗。《史記.卷一一七.司馬相如傳》:「豈特委瑣握齪,拘文牽俗,循誦習傳,當世取說云爾哉!」
詞嚴理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猶「義正辭嚴」。見「義正辭嚴」條。01.宋.朱熹〈跋曾南豐帖〉:「熹未冠而讀南豐先生之文,愛其詞嚴而理正,居常誦習,以為人之為言,必當如此。」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