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庫查詢時間:562.4993 ms
共 59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一舉兩得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戰國時候,因為楚國斷絕與齊國的盟友關係,因此齊國打算出兵攻伐楚國。陳軫則向楚王建議:「可以割地給齊國,以求得調解;又能因此向秦國講和。」於是楚王就派陳軫前往秦國,秦王對陳軫說:「你以前曾在秦國任職,說起來我們算是舊識。因為我沒有治國的才能,所以你後來就離開秦國,到楚國去了。現在齊、楚即將互相攻伐,我如果出兵相救,也許有利、有弊。你現在不能只為楚王計謀,應該也要有其他的方法來為我策畫一下。」陳軫就舉了管與的例子回答秦王:以前有兩隻老虎為了爭食一個人而相鬥,管莊子看到了,就要將牠們殺死,這時管與卻阻止說:「兩隻老虎互相爭鬥,結果必定是大的受傷,而弱小的死亡。既然如此,你等老虎受了傷再殺牠們,就可以...
|
討伐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相反詞:招撫、媾和、講和
|
媾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相似詞:搆和、講和、議和
|
媾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議和、講和。如:「媾和」。《史記.卷七六.平原君虞卿傳》:「秦既解邯鄲圍,而趙王入朝,使趙郝約事於秦,割六縣而媾。」
|
斬草除根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據《左傳.隱公六年》載,春秋時,結鄰的陳、鄭二國時常發生爭端而彼此交惡。後來鄭國曾提出請求,希望能夠與陳國和平共處。當時,陳桓公弟五父認為廣結善緣是國家的重要施政方針,因此建議接受講和。但陳桓公卻認為宋、衛兩國才是難以對付的敵手,鄭國算不了什麼,就拒絕接受鄭國的講和。結果在陳桓公六年五月時,鄭國入侵陳國,陳國大敗,被擄去許多財物及俘虜。導致這種結果的原因,就是因為陳桓公沒有廣結善緣,讓惡因滋長蔓生而不知悔改,隨之而來的便是自取禍害。周朝大夫周任曾說:「治理國家的,看到惡人惡事,就要像農民剷除田裡的雜草一樣,直接將聚生的雜草連根拔起,不讓它有再生的機會,這樣除去惡的,善的才能發揚。後來「斬草除根...
|
爾詐我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那宋國對於楚國將會唯命是聽。」子反聽了也很驚恐,只好和宋國簽訂盟約,同意退兵三十里。宋國和楚國因此講和,並以華元為人質,盟約中明白地寫著:「我不欺騙你,你不必對我猜忌。」說明兩國必須以誠信相待。後來「爾虞我詐」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形容人與人之間的互相猜疑,玩弄欺騙手段。典源中的「我無爾詐,爾無我虞」,用的是倒裝句,它的語意其實是「我無詐爾,爾無虞我」,後來用其反意,而成為「爾虞我詐」這句成語。
|
泰山壓卵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03.《精忠岳傳》第五五回:「今金兵二百萬,如今泰山壓卵,諒難對敵;不如差人講和,庶可保全。」
|
諱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有所忌諱而不敢明說。《晏子春秋.內篇.雜上》:「君上好善,民無諱言。」《宋史.卷四五.理宗本紀五》:「似道自詭有再造之功,諱言歲幣及講和之事。」
|
氣壯山河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立足之地。不料,後來秦檜又一次被任命為宰相。他知道高宗只想偏安江南而不真心抗金,便竭力唆使高宗與全國講和。趙鼎對他自然就反對。於是,秦檜經常在高宗面前說趙鼎的壞話,使高宗對他逐漸失去信任。後來,高宗終於將他貶到外地去當官。 趙鼎離京時,秦檜假惺惺地為他送行。但趙鼎並不領情,只是輕蔑地瞧了他一眼,拱拱手就走了。為此,秦檜更加忌恨趙鼎,將他越調越遠,最後貶謫到朱崖。趙鼎在朱崖住了三年,熟人都不敢去看望他,生活非常困苦。秦檜知道他的處境後,認為他活得不可能長久,便囑咐地方官每月向自己呈報他是否還活著。趙鼎六十二歲那年,終於患了...
|
損兵折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作戰失敗,損失了兵將。《三國演義》第八四回:「蜀兵勢大,難以破之,空自損兵折將耳。」《孤本元明雜劇.活拏蕭天佑.頭折》:「但行兵便是損兵折將,不如講和為上。」也作「損將折兵」、「損軍折將」。
|
曾經查過此詞彙的人也經常查詢以下字詞: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