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44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尼羅河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古希臘歷史學家希羅多德曾說:「埃及是尼羅河的贈禮」,這句話概括了尼羅河對古埃及文明的重要意義,可以說沒有尼羅河,就不會有埃及這個文明古國。目錄1 尼羅河的源頭與流域2 尼羅河的定期氾濫3 關鍵字4 參考資料 尼羅河的源頭與流域尼羅河可以說是埃及的生命之河。長達六千七百公里,是全世界最長的河流(註一)。尼羅河源自於非中部維多力亞湖的白尼羅河,流經蘇丹境內時,又接納了兩條源自於埃塞俄比亞的支流:青尼羅河和阿特巴拉河。尼羅河在埃及境內有一千兩百多公里,流經開羅附近時,分為五條支流,最後呈現放射狀的流入地中海,其所形成的扇形三角...
幣重言甘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贈禮豐厚,說話動聽。指別有所圖。《左傳.僖公十年》:「冬,秦伯使泠至報問,且召三子。郤芮曰:『幣重而言甘,誘我也。』」也作「幣厚言甘」。
卑禮厚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態度謙卑,贈禮豐富。指招聘賢人的禮物厚重與態度殷切。語出《史記.卷四四.魏世家》:「惠王數被於軍旅,卑禮厚幣以招賢者。」後亦用於形容請教他人的態度。《官場現形記》第四一回:「而後任帳房同前任帳房,卻要卑禮厚幣,柔氣低聲,以為事事叨教地步。」
璧謝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退還贈禮,並謝厚意。《兒女英雄傳》第一三回:「打聽著甚麼貴,送甚麼來,老爺一概都璧謝不收。」也作「璧還」、「反璧」。
高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史、劍南節度使等職,官至左散騎常侍,封渤海縣侯。世稱「高常侍」。永泰元年(765年)卒,終年64歲,贈禮部尚書,諡號忠。學術:  高適為唐代著名的邊塞詩人,與岑參並稱「高岑」。筆力雄健,氣勢奔放,洋溢著盛唐時期所特有的奮發進取、蓬勃向上的時代精神。高適一直到五十歲時才開始他的文學創作,他的作品描寫了西塞的生活:戰場上的景象、士兵的生活和當地百姓少婦的情懷。少孤貧,愛交遊,有遊俠之風,並以建功立業自期。早年曾遊歷長安,後到過薊門、盧龍一帶,尋求進身之路,都沒有成功。在此前後,曾在宋中居住,與李白、杜甫結交。其詩直抒胸臆,不...
漢皋解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相傳周代鄭交甫於漢皋臺下遇見兩位女子,女子身上均佩帶二珠。鄭氏請二女贈予珠子,二女解佩交予鄭氏後,鄭氏藏入懷中。又往前十步,手伸入懷中,卻發現珠子不見了。回頭看時,二位女子也不見蹤影。見《文選.郭璞.江賦》李善注引《韓詩內傳》。後比喻男女因愛慕而互相饋贈禮物。《聊齋志異.卷一一.竹青》:「此皆妾輩。其末后著藕白者,所謂『漢皋解佩』,即其人也。」
賀知章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共傳寶。天寶初,請為道士還鄉裡,詘賜鏡湖剡川一曲,御制詩以贈行,皇太子已下咸就執別。年八十六卒。肅宗贈禮部尚書。詩一卷。 特色証聖元年(695)進士,授國子四門博士,轉太常少卿、集賢院學士。開元十三年(725)擢禮部侍郎,宮至秘書監。故人稱“賀秘監”,又簡稱“賀監。天寶三年(744)辭官還鄉為道上,建千秋觀以隱居其內,未幾卒,享年86歲。賀知章少時以詩文聞名,神龍年間(705─707)已名揚京城。開元初年與吳越人包融、張旭、張若虛以詩文齊名,世稱“吳中四士”,亦稱“吳中四友”、“吳中四傑”。賀知章邕容省闥,高逸豁達,為一...
處安思危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君晉悼公看到後,非常高興,將半數的樂器與歌女賜給大臣魏絳,感謝他對國家的貢獻。但魏絳卻謝絕了晉悼公的贈禮,並藉此機會向悼公進諫說:「今天國家這樣的強盛,是因國君您的才能及眾臣的同心協力,我個人哪有什麼貢獻呢?但臣希望您在享樂的同時,不要忘了國家大事。《書經》裡有句話說:『處於安樂的時候,要想到危險可能隨時會出現。』這樣才能及早做防備,有了防備就不怕災難。我斗膽以這句話規勸您。」晉悼公說:「您的教訓我豈敢不接受?但是沒有您的話,我不可能有今天這樣的成就。賞賜臣子禮物是國家的常規,不可廢除,您就收下吧!」魏絳也就遵循禮制,收下這些贈禮。後來此處所引的《書經》原文「居安思危」成為一成語,用來指處於安...
幣厚言甘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贈禮豐厚,說話動聽,別有所圖。《晉書.卷九八.王敦傳》:「幣厚言甘,古人所畏!」也作「幣重言甘」。
采蘭贈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語本《詩經.鄭風.溱洧》:「溱與洧,方渙渙兮,士與女,方秉蘭兮……維士與女,伊其相謔,贈之以勺藥。」指男女兩情相悅,互贈禮物表示心意。《儒林外史》第三四回:「怪道前日老哥同老嫂在桃園大樂!這就是你彈琴飲酒、采蘭贈芍的風流了。」也作「采蘭贈藥」。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