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3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951.2418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塗不拾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路不拾遺」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路不拾遺」原作「道不拾遺」。商鞅原本是衛國的貴族,喜好刑名之學,事魏相公叔痤。後公叔痤死,魏王不用,於是逃亡至秦國,得到秦孝公賞識,用為秦國宰相。商鞅治理秦國,實行變法,施行法令極其澈底,一切公正無私。懲治犯罪之人,不避強權貴族;獎賞有功者,也不會偏袒親信。即使是太子犯法,也處罰其老師,施以黥劓之刑。新法施行一年後,路上有別人遺失的物品,大家都不會把它撿起來據為己有,人民對於不應得的東西,也不會任意地攫取,形成良好的社會風氣。在軍政方面,國家軍備也顯得十分強大,諸侯各國因此都很畏懼秦國。後來「路不拾遺」這個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於形容社會風氣良好...
門不夜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夜晚不必關門防盜賊。比喻社會安寧,盜賊絕跡。參見「夜不閉戶」條。《史記.卷一一九.循吏傳.子產傳》:「二年,市不豫賈。三年,門不夜關,道不拾遺。」
寡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吝於給與恩惠。《戰國策.秦策一》:「期年之後,道不拾遺、民不妄取、兵革大強、諸侯畏懼。然深刻寡恩,特以強服之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