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25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421.8874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萬物之靈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類。因人是萬物之中最有靈性,最聰明的。《書經.泰誓上》:「惟天地萬物父母,惟人萬物之靈。」
家庭韌力(family_resilience)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家庭恢復或比之前的狀態更好。B. 正向觀點:包括積極主動、堅忍不拔、樂觀、勇氣…等特質。C. 超越與靈性:包括精神、信仰;宗教儀式。藉由宗教的追求,透過信仰將危機視為一種轉機。 家庭組織模式A. 具彈性:一種能使家庭重新組織以因應變動的能力。B. 連結性:連結性指家庭成員彼此支持、尊重彼此的需求、成員間關係緊密。C. 社會與經濟支援:親朋好友的支持、社區網路、經濟的保障。親戚與社會網絡能提供面臨困境家庭的協助包括所提供的資訊流通、物質支援、情感陪伴,都能讓家庭獲得安全感,減少被孤立的感受。 家庭溝通過程A. 清晰表達:溝...
海豚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動物名。哺乳綱鯨目海豚科。長約二公尺,頭小,口尖,背部青黑色,腹部白色,前肢呈鰭狀,可用來保持平衡。以魚、蝦、烏賊等為主食。有很好的記憶力,能學習複雜的動作,是相當聰明的動物。[例]海洋公園的海豚很有靈性,深受遊客喜愛。 △海豬 ◎◎
杜斯妥也夫斯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京師範大學教授汪介之認為:「屠格涅夫以詩意的眼光看待生活,以詩意的筆調展現美好。托爾斯泰具有思想家的靈性,能洞悉社會的全貌。而杜斯妥也夫斯基注重人性的發掘,逼視著人性的陰暗面。他沉鬱的風格,與他的經歷和精神狀態密切相關。」[1]高爾基說過:「就表現力來說,他的才能只有莎士比亞可以同他媲美。」但他的頹廢又讓托爾斯泰嘆息「不能奉為後世楷模」。哈洛卜倫(Harold Bloom)寫《西方正典》,在俄國文學中只選了托爾斯泰,因為杜斯妥也夫斯基的作品總有一股邪氣,他本人又是每賭必輸的賭徒。魯迅稱他是「人類靈魂的偉大的審問者」,「到...
家族排列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每一個成員的心靈與序位重新得到尊重與平靜,以此解決家庭問題,此取向和家庭系統治療仍有所不同,是偏向靈性層面的治療。 關鍵字中文關鍵字:家族排列英文關鍵字: family constellation 參考資料1. 吳珍梅、趙淑珠。(2013)。家族系統排列應用於督導情境的受督者學習經驗之研究。教育心理學報, 44(3)。2. 陳麗芬譯(2011):海寧格自傳—訪談錄。台北:海寧格機構。 Hellinger, B. (2009). Ein langer weg: Gesprache uber schicksal verso...
土木形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原指泥塑木雕等缺乏靈性的人物。語本《史記.卷七五.孟嘗君傳》:「今旦代從外來,見木禺人與土禺人相與語。」形容人不加修飾的面貌。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容止》:「劉伶身長六尺,貌甚醜悴,而悠悠忽忽,土木形骸。」《晉書.卷四九.嵇康傳》:「身長七尺八寸,美詞氣,有風儀,而土木形骸,不自藻飾,人以為龍鳳之姿,天質自然。」
虛構目標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在一句Adler的理論架構,發展出地四與第五個任務,分別為:第四是個人與宇宙、上帝或更高層權力有關的靈性自我;第五則是個體能夠成功地把自我當成是主體,也可以把自己當成是客體。 關鍵字中文關鍵字:虛構目標英文關鍵字:fictional goal 參考資料王文秀、田秀蘭等人著。兒童輔導原理。1997年初版。頁104。心理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啓發潛能教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programs)、過程(process),意圖及早開啟,以建立一個個體在智慧、社交、生理、心理、靈性有效開展的世界。因此,教育的重點就是在上述五個範疇同時建立學生主動、積極學習的環境和氣氛,以培育學生積極、正巷和樂觀的價值觀和行為態度,於此而言,學校教師應改變過去傳統「高高在上」的心態,並揚棄是學生為被動知識之想法,表現出自己對學生的信任,尊重學生思維,相信學生有能力承擔責任、解決問題,而且提供適宜的環境,以利學生學習,俾使學生有效開展其潛能。國內中小學教育受到升學主義影響,過度重視學生智育表現,導致教學偏差,嚴重扭...
耽待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3.體諒、寬容。元.鄭廷玉《金鳳釵》第三折:「小人早晚言高語低,耽待些兒。」《紅樓夢》第八四回:「要賭靈性兒,也和寶丫頭不差什麼,要賭寬厚待人裡頭,卻不濟他寶姐姐有耽待有儘讓了。」也作「耽帶」、「擔待」。
禁慾主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宗教上為達到某種目的而訓練並節制肉慾,甚而否定肉體與慾望,以過著絕對的靈性生活,稱為「禁慾主義」。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