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8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686.9614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趁便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順便。《紅樓夢》第七四回:「怕的是小人趁便,又造非言,生出別的事來。」《文明小史》第二四回:「宋卿又趁便講了些招安方法,果然把那些義和團招到京中。」
魚得忘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得魚忘筌」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筌,是竹編的魚籠,用以捕魚。蹄,是捕兔用的網子,即是兔罝。莊子用筌和蹄比喻為了達成目的而採取的手段,捕捉魚和兔才是獵人真正的目的。如果已經捕捉到魚,那筌就沒有用處,已經捉到兔子,那蹄也失去了作用,這兩者就可以拋棄不用了。同樣的,言論和著作是用以闡明道理的工具,道家認為天地間的至理,並非言語文字所能傳示,所以主張人不可拘泥於語言文字之中,一旦通達道理,就應該捨棄這些外在的形式。後來「得魚忘筌」這句成語被用來比喻悟道者忘其形骸。亦用來比喻人在達到目的成功後就忘掉賴以成功的手段或憑藉物,有背義忘恩之意。
矯枉過甚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猶「矯枉過正」。見「矯枉過正」條。01.宋.朱熹〈南嶽遊山後記〉:「非言則無以寫難喻之懷,然則前日一時矯枉過甚之約,今亦可以罷矣。」 
假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5.佛教用語。佛教認為世間的一切,都由語言概念成立,沒有真實的體性。唐.獨孤及〈佛頂尊勝陀羅尼幢贊.序〉:「道無形相,心離文字,非言無以導引,故諸法生於假名,非智無以調伏。」
言語道斷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佛教用語。指沒有分別心的境界,非言語所能表達。《菩薩瓔珞本業經.卷下》:「言語道斷,心行處滅。」
言無二價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價格說一不二,不可討價還價。《鏡花緣》第一一回:「況敝貨並非言無二價,其中頗有虛頭。」《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七二回:「別的東西,有個要價還價;這個紙是言無二價的,五分銀子一張。」
天假因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上天所給予的美好緣分,形容機會難得。清.黃宗羲〈復秦燈巖書〉:「然其至者非言可傳,天假因緣,或在異日。」也作「天付良緣」、「天假良緣」。
致思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用心思考。《晉書.卷三六.衛瓘傳》:「睹物象以致思,非言辭之可宣。」《文選.潘岳.馬汧督誄》:「然絜士之聞穢,其庸致思乎?」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