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6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516.9625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明治維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個軍事和工業的強國。西元1895年,明治天皇(名睦仁)攻佔中國台灣,史稱甲午戰爭(註3.),並簽下了馬關條約(註4.),獲得中國龐大的賠款。之後更企圖將朝鮮納入自己的統治之下,但受俄國的侵擾而作罷。因為俄國自西元1860年起,便在靠近朝鮮的西伯利亞城市海參崴駐紮。兩國間的這一衝突,導致1904年的日俄戰爭(註5.),隔年日本獲得戰爭的勝利,震驚全世界,一躍成為世界強國。 關鍵字中文關鍵字:培理、睦仁、甲午戰爭、馬關條約、日俄戰爭英文關鍵字:Matt...
丘逢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丘逢甲(1864~1912),一名倉海,字仙根,臺灣苗栗人。中日馬關條約割讓臺灣後曾發起建立「臺灣民主國」,最終失敗內渡中國。(註1)目錄1 生平1.1 早年1.2 臺灣民主國的失敗1.3 抱憾遺民2 詩作選錄3 參考書目 生平 早年丘逢甲生於同治3年(1864)淡水廳銅鑼灣(今苗栗銅鑼),自幼聰穎過人,據說7歲能做詩、26歲考取進士,有「東寧才子」之稱。因為目賭官場腐敗,藉口辭官返臺(官員須迴避本籍),以教育為職志投入各書院講課。(註2) 臺灣民主國的失敗光緒20年(1894)
伊能嘉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郎(1863~1913);為了了解鄰國,也開始學習中文、韓文。(註1)明治28年(1895)中日簽訂馬關條約割臺,伊能嘉矩自願向日本當局請求前往臺灣,最後以以陸軍省雇員的身份來臺。來臺後他隨即與田代安定(1857~1928)組織「台灣人類學會」,開始學習閩南語、泰雅語,進而調查原住民各族語言。明治29年起,伊能嘉矩多次到臺北、宜蘭近郊踏查,明治30年更應總督府命令,深入原住民部落,對全臺灣原住民進行調查。調查成果集結成《台灣番人事情》,是臺灣最早的全島民族誌,臺灣原住民族也根據伊能嘉矩的研究分為九族。(註2)除了調查原住...
甲午戰爭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清朝光緒二十年(西元1894),歲次甲午,朝鮮發生東學黨之亂,日本趁機進占漢城,擊沉中國運兵船,並攻擊清廷牙山駐軍。七月一日中、日兩國正式宣戰,後清廷戰敗,簽訂馬關條約。此次戰役,史稱為「甲午戰爭」。
伊藤博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名。(西元1841~1900)日本政治家。明治維新時,任第一次內閣總理,手定日本憲法,三次組閣,先後與我國締結天津條約、馬關條約。後任朝鮮總監,赴哈爾濱,被韓人安重根刺殺而死。
劉永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名。(西元1837~1917)名義,號淵亭,清欽州人。為天地會黨員,黑旗軍領袖。後轉往安南發展,曾助安南與法國作戰。中日甲午戰爭時,固守臺灣。至馬關條約簽訂,臺灣割讓,亦繼續領導臺灣人民抗日。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