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22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518.1828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明治維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西元一八六八年十月二十三日改年號為明治,德川幕府將大政歸還天皇。明治天皇自即位後,一八六九年強制實行「版籍奉還」、「廢藩置縣」政策,建立中央集權式的政治體制。明治天皇在經濟和社會等方面實行大改革,促進日本的現代化和西方化,史稱「明治維新」。對外方面曾借中日、日俄戰爭勝利,占領琉球、臺灣、澎湖、朝鮮及庫頁島南半等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連結、聯繫。如:「維繫」。
保護、保全。如:「維護」、「維持」、「維修」。
本指方形網上四邊的粗繩,後用來比喻重點、要點。如:「四維八德」。
維他命:生物體所需的滋養成分,多自食物中取得。為英語 的音譯。如:「注意維他命的攝取,有助於身體健康。」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沒有用過、第一次用的。與「舊」相對。如:「新衣」、「新車」、「新辦法」。
開始的。如:「新年」、「新學期」。
剛出現或剛開始的。如:「新芽」、「新居」、「新寫的書」、「新買的鞋」。
新的事物。如:「迎新」、「溫故知新」。
形容結婚時的人和物。如:「新娘」、「新房」。
革除舊的、有新的作為。如:「改過自新」、「日新又新」。
朝代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管理、統理。如:「治國」、「治理」、「統治」、「治家」。
處分。如:「治罪」、「處治」、「懲治」。
研究。如:「治學」、「治經」。
診療。如:「治病」、「醫治」、「無藥可治」、「不治死亡」。
太平的、安定的。如:「治世」、「治平」、「長治久安」。
政府機關所在地。如:「省治」、「縣治」。
經營。如:「治產」。
整理、辦理。如:「治裝」、「治喪」、「整治行囊」。
疏通清理。如:「治水」、「治河」。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光亮。如:「明亮」、「光明」、「明暗」。
時序次於現今的。如:「明年」、「明天」。
了解、通曉。如:「明理」、「明白」、「深明大義」。
清楚。如:「明辨是非」、「耳聰目明」、「黑白分明」。
視力、視覺。如:「失明」。
公開、顯露的。如:「明顯」、「明槍易躲,暗箭難防。」
聰慧,有智慧的。如:「聰明」。
朝代名。
明明:顯然如此、確實。如:「這事明明是他做的,他卻不承認。」
維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革除舊法而實行新政。[例]百日維新、明治維新
明治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日本明治天皇的年號(西元1867~1912)。明治天皇即位後,得到西鄉隆盛、大久保利通、木戶孝允為首的支持。實行倒幕,西元一八六八年發動政變,宣布「王政復古」,在位期間推動許多革新運動,史稱「明治維新」。
牡丹社事件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面則稱為台湾出兵或是征台之役。目錄1 壹、背景1.1 一、清政府的治台政策與態度1.2 二、日本政府明治維新後的野心1.3 三、八瑤灣事件2 貳、經過3 參考資料 壹、背景 一、清政府的治台政策與態度1、消極態度:1683年,清廷由施琅領軍終結鄭氏王朝在台政權,並接受施琅恭陳的「台灣棄留疏」,將台灣收編為大清帝國版圖,但實際上仍視之如海上荒島,未曾積極規劃治理台灣,而是在防範台灣,統制台灣。2、對台政策:對在台的閩、粵漢人採取禁制政策,對原住民實施隔離、禁止與漢人往來的政策,視之為化外之民,長期以來並無對人民、土地行使管...
體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雲}-,『屁股也打過,大枷也戴過』」。 朝鮮古代朝鮮受中國影響,也有脫褲子打屁股的刑罰。 日本日本明治維新後,推行文明開化而下令廢止笞刑(早期有仿自中國唐律的笞刑,打屁股),1904年1月,台灣總督府律令第1號發布《罰金及笞刑處分例》並制訂《罰金及笞刑處分例施行細則》,法例明定「應科處3個月以下自由刑、或100元以下財產刑之台灣人之犯罪,得處以笞刑;若先前被處財產刑卻未能繳清者,得經折算執行笞刑。」(王泰升《台灣法的近代性與日本殖民統治》)根據台灣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編輯出版的《台灣歷史辭典》「笞刑執行中止」條:每次笞...
戊戌變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錄1 源由2 經過3 關鍵字4 出處 源由1895年,中日甲午戰爭(註1.),中國竟然被鄰邊小國日本給打敗,訂立城下之盟─馬關條約(註2.)。這次戰爭一方面宣布了以官僚為主體的洋務運動破產,一方面也激起中國知識分子對日本所以強大的探討,認為日本之強乃源於明治維新的政治改革─立憲政治,因此才有康有為、梁啟超等「以日本明治之政為政法」的理念,也就是說模仿明治維新,實行政治改革,推行立憲政治,才是中國富強之道。在客觀方面,中日甲午戰爭之後,中國已面臨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