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40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00.9153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鄭愁予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統詩詞的音韻感,又能將古典意象契入現代情境當中,且往往帶著幾分淡淡的哀愁;後期詩風迭有變化,對生命的體悟較深沉,隱含著一種不經意的禪趣。著有詩集《夢土上》、《鄭愁予詩集I》、《寂寞的人坐著看花》等書。 著作: 《夢土上》《窗外的女奴》《鄭愁予詩集》《刺繡的歌謠》《寂寞的人坐著看花》《衣缽》《雪的可能》《燕人行》 評價:〈錯誤〉一詩,是鄭愁予最膾炙人口的作品。曾有人以此詩將鄭愁予的詩風格歸類為婉約派,亦有人稱他為「浪子詩人」。不過,鄭愁予自認為他的寫作精神和中心,事實上是圍繞著「傳統的任俠精神」、和「無常觀」這二個主題。能...
證嚴法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從何來,死往何去?這件事也開啟她探索生命的契機,常到慈雲寺向修道法師探究佛法。在那段時間裡,證嚴法師體悟到「女人不單單只是為一個家庭付出,女人應該也可以和男人一樣,承擔起社會責任;把參與社會的悲懷推廣到整個人類,將每個人『愛家』的心,推廣到愛社會、愛眾生,這樣才是真正的幸福吧!」幾經波折,最後在花蓮縣秀林鄉普明寺安住下來,日子清苦,仍勤於修學佛法。1962年,二十五歲的她自行落髮,踏上僧侶修行的生涯。1963年2月,於慧日講堂禮上印下順導師為師,導師叮囑:「你我因緣殊勝,既然出家了,你要時時刻刻為佛教、為眾生!」並取了法...
詹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常以自身的生活感觸為題材,例如〈老境〉。同時,他也創作圖象詩,結合了文字和視覺的圖象詩,給予讀者新的體悟和感受。  快速來臨的老境  好像有  經過多次提煉的茶葉  被熱水沖泡出來的味道  我已學會人生的嚐味方法……      〈老境〉晚年,源起於對日本俳句的興趣,詹冰更提倡十字詩創作,作品數百首,係世界最短的詩,僅用十字來表現詩境、詩意。詹冰認為「十字詩」具有簡潔和留白兩個特點,可以在最簡短的字數中給予讀者最大的想像空間,十分適合現代人閱讀。熱愛美術的他,更將十字詩與工筆互相結合,自繪出一幅又一幅詩句簡潔、畫意動人的十...
勒馬懸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來到懸崖前而能勒住馬的奔勢。比喻人面臨危險境地時,能體悟明辨,及時回頭。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卷一六.姑妄聽之二》:「偶差一念,魔障遂生。幸道力原深,故忽迷忽悟,能勒馬懸崖耳。」
生離死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生時的分離與死亡時的永別。[例]經歷了太多的生離死別,使他對生命有了另一番體悟
深度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對事物理解、體悟的程度。如:「他的見解頗有深度。」
七上八落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心去求答案。有時會覺得內心紛亂難安,像嘴裡咬到鐵釘一般,毫無滋味,在此當頭,千萬別退卻,因為這是即將體悟的時候。原來佛法緣於我們的心思,如果沒有一切心思,哪需要佛法來度呢?心裡紛亂難安,不就是體悟佛法的機緣嗎?這裡的「七上八下」就是形容心情起伏不定、忐忑不安的意思。(二)「七上八下」也可以用在表示中等的意思,形容普通而不出眾。這種用法也在宋代文獻就可以看到。在趙令畤《侯鯖錄》卷七提到一段故事:宋朝傅欽之在擔任御史中丞的時候,曾經奏章評論劉攽(ㄅㄧㄣ)的姪子仲馮。有一天,劉攽遇見了傅欽之,就說:「我的姪子是不是犯了什麼過錯,以致於讓您要奏章來評論呢?」傅欽之感到慚愧,回答說:「這篇奏章也只是普普...
菩提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從汙染迷惑中體悟四聖諦。梵語bodhi的音譯。南朝梁.蕭衍〈遊鍾山大愛敬寺〉詩:「菩提聖種子,十力良福田。」《西遊記》第二回:「悟徹菩提真妙理,斷魔歸本合元神。」
三國演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三國演義》,全名為《三國志通俗演義》,中國古代長篇歷史章回小說。作者一般被認為是元末明初的羅貫中,是四大名著中唯一根據歷史事實改編之小說。演義以史為據,以儒家思想為本,強調「忠義」;著重描寫戰爭,講述漢末黃巾之亂至魏、蜀漢及吳三國鼎立,到西晉統一百餘年間歷史,刻畫了眾多英雄人物。該書敘事「據正史,采小說,證文辭,通好尚。」[2]虛實結合,曲盡其妙。明末清初文學家、戲曲家李漁有言曰:「演義一書之奇,足以使學士讀之而快,委巷不學之人讀之而亦快;英雄豪傑讀之而快,凡夫俗子讀之而亦快。」
決一雌雄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一決雌雄」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一決雌雄」原作「決雌雄」。據《史記.卷七.項羽本紀》載,秦滅亡後,楚漢相爭不下,戰爭連年,不論是四處征戰的軍士或是運糧的老弱殘兵都已疲困不堪,體悟到這個情況的西楚霸王項羽就向漢王劉邦提出說:「天下動亂不安已經好幾年,只是因為我們兩個人的緣故,我希望和你挑戰決雌雄,不要再讓天下百姓平白受苦。」「決雌雄」即決定勝負之意。後來「一決雌雄」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互相較量以決定一下勝敗、高下。出現「一決雌雄」的書證如《三國演義》第三一回:「吾自歷戰數十場,不意今日狼狽至此!此天喪吾也!汝等各回本州,誓與曹賊一決雌雄!」
我是貓頭鷹博士,
有問題可以問我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