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庫查詢時間:343.7496 ms
共 76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准海魴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Parazen pacificus (Kamohara, 1935)
身體較長,體長為體高的3倍,兩側線在尾柄區域會合;身體橙色;體長可達10公分。
日本,台灣,九州海脊,東海,古巴。
本種為罕見的種類,以底拖網捕獲。
經濟價值低。
脊索動物門(Phylum Chordata)
脊椎動物亞門(Subphylum Vertebrata)
輻鰭魚綱或條鰭魚綱(Class Actinopterygii)
硬骨魚類(首網)總論
新鰭魚亞綱(Subclass Neopterygii)
真骨魚組(Division Teleostei)
正真骨亞組(Subdivision Euteleostei)
海魴目(Order Zeiformes)
棘鰭魚首目(Superorder Acanthomorpha)
海魴亞目(Suborder Zeioidei)
鱸形系(Series Percomorpha)
海魴科(Family Zeidae),Dories
|
琴魴鮄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Trigla lyra (Linnaeus, 1758)
頭部大呈三角形,其下佈滿嵴突;吻端尖銳,口大,下位;鰓蓋骨上各棘刺大而強硬,其長度均超過鰓蓋骨之邊緣,前鰓蓋骨有一水平方向之隆起;肩胛棘尖銳且硬,長度甚長,延伸至胸鰭中央。胸鰭寬且長,伸達臀鰭中央部位,有3根指狀游離鰭條。體淡紅色,頭部暗色,第一背鰭有2條橫紋,為大型角魚類。體長可達60公分。
普通分布於大西洋東部與地中海。
生活於100~480公尺深的海域,底棲習性,肉食魚類以胸鰭之腳爪狀游離鰭條,爬行於泥砂底質的海床上,掠食小型魚蝦及其它底棲動物,鰾壁薄,會發輕脆的鳥類啁啾聲。
是普遍常見的種類,漁民常以拖網捕獲,體型較大個體之軀幹部位,肉厚實,味美可食用。
脊索動物門(Phylum Chordata)
脊椎動物亞門(Subphylum Vertebrata)
輻鰭魚綱或條鰭魚綱(Class Actinopterygii)
硬骨魚類(首網)總論
新鰭魚亞綱(Subclass Neopterygii)
真骨魚組(Division Teleostei)
正真骨亞組(Subdivision Euteleostei)
鮋目(Order Scorpaeniformes)
棘鰭魚首目(Superorder Acanthomorpha)
鮋亞目(Suborder Scorpaenoidei)
鱸形系(Series Percomorpha)
角魚科(魴鮄科)(Family Triglidae)
|
瑞氏紅魴鮄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體延長,稍側扁;頭部扁平,邊緣接近平直,由上往下看近三角形。當鰓蓋閉合時,兩吻突幾近平行,比眼徑長,超過左右吻突的基底距離長的兩倍。上下兩頜皆無齒。下頜具三或四對(普通為四對)觸鬚,最長的一對延伸至眼睛的前緣。前額中央部位具一三角狀的小棘;眶後骨棘尖銳且堅硬,但隨著成長會逐漸圓鈍;前鰓蓋棘銳利且硬,比鰓蓋棘長;兩個鰓蓋棘,1個非常弱小,幾乎消失,另一個則尖銳且大。肛門前方有兩對腹板。體被骨板狀鱗,側線鱗數31-33。背鰭連續,VI-VII硬棘,15-18鰭條,硬棘部與鰭條部之間有一凹刻;臀鰭軟條15-17;胸鰭基窄,後緣寬,下方具有2個游離鰭條。體黃褐色,頭側、背側及背鰭均具褐色斑點。有些學者...
|
默氏副半節魴鮄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體延長,前部稍平扁,後部漸細。頭部扁平,邊緣近平直,由上往下看近三角形。吻突細長,但不及左右吻突基底長,且前端微向內彎。上頜有一絨毛狀的齒帶,下頜則無齒。下頜有觸鬚,最長的一根延伸至鰓藍的後部。前鰓蓋棘尖銳且堅硬,較鰓蓋棘為長。體被骨板狀鱗,側線鱗數34。背鰭具硬棘VII,軟條20-21;臀鰭軟條20-21。體呈橘紅色;背鰭具黑緣。有些學者將本種魚列入黃魴鮄科(Peristedidae)。
|
波面黃魴鮄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體延長,前部稍平扁,後部漸細。頭寬扁,頭部完全被骨質甲,兩側圓具明顯的凹突,突出部扁平而寬大。上頜有一絨毛狀的齒帶,下頜則無齒。下頜有7 對鬚,最長的一根延伸至眼睛的後緣。前鰓蓋棘尖銳且堅硬,較鰓蓋棘為長。體被骨板狀鱗,側線鱗數29。背鰭具硬棘VI-VII,軟條14;臀鰭軟條13-14。體呈橘紅色;背鰭具黑緣;胸鰭的薄膜有三個不規則的黑斑。有些學者將本種魚列入黃魴鮄科(Peristedidae)。
|
黑帶黃魴鮄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Peristedion nierstraszi (Weber, 1913)
頭部較狹窄,兩側邊緣平直,吻前端有2根尖長的骨質突起,吻的背部中線無棘,吻突之基底各有2根向後彎的小棘。口下位,上下頜均無齒,下頜有多對觸鬚,最長之下頜鬚可延伸至眼中央下方。肛門前方有2對骨板。體為紅色,體上散有許多蠕狀黑色斑紋,背鰭邊緣黑色,胸鰭有1~2條黑色橫紋。體長可達22公分。
日本南方至菲律賓沿海。
深海種類,棲息於水深350~590公尺的水域,底棲習性,中小型肉食魚類,生活於岩礁間。
數量稀少,無經濟價值,通常棄置為下雜魚。
脊索動物門(Phylum Chordata)
脊椎動物亞門(Subphylum Vertebrata)
輻鰭魚綱或條鰭魚綱(Class Actinopterygii)
硬骨魚類(首網)總論
新鰭魚亞綱(Subclass Neopterygii)
真骨魚組(Division Teleostei)
正真骨亞組(Subdivision Euteleostei)
鮋目(Order Scorpaeniformes)
棘鰭魚首目(Superorder Acanthomorpha)
鮋亞目(Suborder Scorpaenoidei)
鱸形系(Series Percomorpha)
角魚科(魴鮄科)(Family Triglidae)
|
魏氏紅魴鮄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體延長,稍側扁;頭部扁平,邊緣接近平直,由上往下看近三角形。吻突略比眼徑長,但不超過左右吻突的基底距離長的兩倍。上下兩頜皆無齒。下頜具數對觸鬚,最長的一對延伸至眼睛的前緣,以及下頜腹面後端有許多小觸鬚。前額中央部位具三角狀的小棘;眶後骨棘尖銳且堅硬;前鰓蓋棘銳利且堅硬,較鰓蓋棘為長;鰓蓋棘有一對,一個較小,另一個較大。肛門前方有兩對腹板。體被骨板狀鱗,側線鱗數31。背鰭連續,VII硬棘,17鰭條,硬棘部與軟條部之間有一凹刻;臀鰭軟條18; 胸鰭基窄,後緣寬,下方具有2個游離鰭條。體一致紅褐色,頭側、背側及背鰭均無斑點。有些學者將本種魚列入黃魴鮄科(Peristedidae)。
|
紅棱魴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體呈長橢圓形,側扁而高;頭背部內凹。口大形,傾斜。吻略尖;下頜突出。上下頜具小犬齒;腭骨有細齒。體被細鱗,鱗片中央有小棘,成魚時則消失;具側線,側線鱗數42-53,成魚則不顯;背鰭及臀鰭上被有細鱗,但基底無鱗鞘;尾柄上有五個中央鱗顯著大於上下側鱗而形成一個隆起稜。背鰭單一,起點在鰓蓋之後,不特別延長;臀鰭起點明顯在胸鰭基部後的下方,不特別延長;左右腹鰭小;幼魚時,尾鰭圓形;成魚則呈彎月形。體色為暗褐色。背、臀及尾鰭淡色而有暗色緣;腹鰭暗色;胸鰭基部稍暗,餘則淡色。
|
真烏魴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
帆鰭魴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
曾經查過此詞彙的人也經常查詢以下字詞: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