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64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28.1325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爪哇裸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體延長而呈圓柱狀,尾部側扁。上、下頜尖長,略呈勾狀;頜齒單列,鋤骨齒1-2列。脊椎骨數140-143。頭上半部有許多碎黑斑點,體側有3-4列黑色大斑,間隔以淡褐色網狀條紋,隨成長其大斑中心產生若干淡色的小斑,鰓孔及其周圍為黑色。
花鰭裸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體延長而呈圓柱狀,尾部側扁。上、下頜較為尖長,且略呈彎勾狀。頜齒單列,尖牙狀;鋤骨齒亦為單列。脊椎骨數131-135。魚體底色為黃白至淡褐色,體側有許多黑斑塊,沿著頭尾方向排成3-5列;部份個體體側之黑色斑塊或有垂直相互連成帶狀波紋的變異形式。背鰭、臀鰭的邊緣顏色較淡;背鰭、臀鰭上常具有黑色繸狀斑紋。
雪花斑裸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Gymnothorax niphostigmus (Chen, Shao and Chen, 1996)
肛門位於魚體中央點之前。口為端位,可閉合完全。頜齒單列,尖牙狀,且具少許倒勾。部分小型個體在上頜齒內側具有1~2顆較外側齒為大的尖牙。在福馬林或酒精保存液中魚體呈暗褐色,全身及背鰭部位具有許多小白斑塊。顱頂部具有許多分散的小白斑點。在頭部的後半段、軀幹、尾部的前段和背鰭部位,小白斑分布的密度較高,許多小白斑更匯聚成雪花狀的斑塊。體表白斑塊出現的密度因不同個體而有相當的變異。頜部,口內、頤部或臀鰭上無明顯的白斑分布。臀鰭邊緣明顯呈白色,背鰭和尾鰭的邊緣顏色較黑。嘴角黑色;鰓腔表皮上的皺褶為黑色。頤部和腹部的顏色較淡。活體的顏色特徵大致上和置於保存液中的標本類似,但活存時魚體底色似乎更暗些,白斑塊...
僅分布於臺灣的基隆、澳底、南方澳、成功和澎湖附近海域。
棲息在珊瑚岩礁較深層的海底,以底棲性魚類為食。
曾見於生鮮海產店或在漁市販售,可供食用。由於是在台灣所命名發表的新種類,因此觀賞、飼養的價值也較高。
脊索動物門(Phylum Chordata)
脊椎動物亞門(Subphylum Vertebrata)
輻鰭魚綱或條鰭魚綱(Class Actinopterygii)
硬骨魚類(首網)總論
新鰭魚亞綱(Subclass Neopterygii)
真骨魚組(Division Teleostei)
海鰱亞組(Subdivision Elopomorpha)
鰻鱺目(Ordre Anguilliformes)
海鱔亞目(Suborder Muraenoidei)
科或海鱔科(Family Muraenidae),Moray Eels,Morays
多環蝮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Echidna polyzona (Richardson, 1844)
吻部較短,下頜較上頜領為短;嘴角呈黑色,前鼻管呈淡黃色。小型魚身被25~30條明顯的黑褐色環帶,環帶間的底色為乳白色;隨著成長,環帶間的魚體底色逐漸摻入黑褐色的細小斑點,以致魚體環帶逐漸模糊,最後只剩尾部後端的環帶較為清析。體長可達60公分,一般常見者為20~55公分。
廣泛分布於印度太平洋由非洲東岸至夏威夷間的熱帶海域,常見。在台灣多見於基隆、澳底、南方澳、成功、台東、綠島、蘭嶼、貓鼻頭、恆春、小琉球及澎湖等地。
棲息於珊瑚礁區之淺水域,小型個體經常可在潮池中被發現。性貪食,以螃蟹、蝦蛄等甲類殼為主食,也吃魚類,胃部經常飽含餌食。小型個體性情羞怯,可多尾聚集。雌魚在體長30公分以上即可成熟、產卵。
體型較大者可烹調食用,體型小的活魚可飼養觀賞。
脊索動物門(Phylum Chordata)
脊椎動物亞門(Subphylum Vertebrata)
輻鰭魚綱或條鰭魚綱(Class Actinopterygii)
硬骨魚類(首網)總論
新鰭魚亞綱(Subclass Neopterygii)
真骨魚組(Division Teleostei)
海鰱亞組(Subdivision Elopomorpha)
鰻鱺目(Ordre Anguilliformes)
海鱔亞目(Suborder Muraenoidei)
科或海鱔科(Family Muraenidae),Moray Eels,Morays
蠕紋裸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Gymnothorax kidako (Temminck and Schlegel, 1846)
尖牙;上、下頜齒單列;鋤骨齒單列,且數量僅5顆左右。魚體底色為黃或褐色,周身環繞許多如樹枝狀蠕動之暗褐色條紋。臀鰭具有白邊,嘴角具有黑痕。中等體型的類;體長可達80公分。
僅見於西太平洋日本南方的琉球群島至菲律賓一帶海域。在臺灣見於基隆、澳底、南方澳、小琉球、澎湖及淡水附近海域。
棲息於亞潮帶珊瑚岩礁海域;以魚類或頭足類為食。可生活於水溫較低的溫帶水域中。曾有文獻報導本種有雌雄個體尾部交纏,頭部昂揚相對的生殖求偶行為。
大多提供作為食用。
脊索動物門(Phylum Chordata)
脊椎動物亞門(Subphylum Vertebrata)
輻鰭魚綱或條鰭魚綱(Class Actinopterygii)
硬骨魚類(首網)總論
新鰭魚亞綱(Subclass Neopterygii)
真骨魚組(Division Teleostei)
海鰱亞組(Subdivision Elopomorpha)
鰻鱺目(Ordre Anguilliformes)
海鱔亞目(Suborder Muraenoidei)
科或海鱔科(Family Muraenidae),Moray Eels,Morays
唇斑裸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Gymonthorax chilospilus (Bleeker, 1864)
無頜間尖牙;上、下頜齒呈尖牙狀,單列;鋤骨齒單列。體色斑紋變異很大,底色從黃褐至黑褐,斑紋由斑塊至樹枝狀條紋皆有。上、下頜之各個側線孔皆位於一白斑中;下頜在嘴角略前的部位呈白色,嘴角有黑痕。體形較小,最大體長50公分。
分布於熱帶西太平洋,如日本、菲律賓、澳洲大堡礁等;西印度洋的阿曼也曾發現。臺灣周遭的珊瑚礁海域皆可採獲:如澳底、成功、蘭嶼、南灣、貓鼻頭、萬里桐、小琉球、澎湖等地。普遍且數量多。
其體色在夜間常消褪成白肉的顏色,因體表的褐色素胞及黑色素胞在黑暗中收縮的緣故。本種性成熟的體型小,雌鯨在體長未達20公分時,腹腔內即含成熟的卵粒。在淺海珊瑚礁區或水族缸中皆可成熟。產卵前雌腹部膨大,雄有追逐雌的行為。常為底延繩釣漁法所多量捕獲。
由於體型小,不適合食用。曾被觀賞水族業者收購飼養,販售作為寵物。
脊索動物門(Phylum Chordata)
脊椎動物亞門(Subphylum Vertebrata)
輻鰭魚綱或條鰭魚綱(Class Actinopterygii)
硬骨魚類(首網)總論
新鰭魚亞綱(Subclass Neopterygii)
真骨魚組(Division Teleostei)
海鰱亞組(Subdivision Elopomorpha)
鰻鱺目(Ordre Anguilliformes)
海鱔亞目(Suborder Muraenoidei)
科或海鱔科(Family Muraenidae),Moray Eels,Morays
班第氏裸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Gymnothorax berndti (Snyder, 1904)
上、下頜尖長,末端略呈勾狀。頜齒、鋤骨齒皆為單列。嘴角具有黑痕;眼虹彩淡黃色;魚體黃白色,周身環繞粗黑波浪狀條紋,許多條紋更相互連結成網狀,頭部和身體粗條紋間皆密布網狀的細黑條紋。臀鰭黑色且具有白邊。記錄中本種全長可達1公尺,但一般常見的體長為50~70公分。
日本伊豆半島以南海域、馬里亞納群島,夏威夷。在臺灣見於基隆、南方澳、成功及澎湖一帶海域。
棲息的水層較深,在臺灣底延繩釣一般釣獲本種的深度為50~150公尺。本種活體身上曾發現大型魚蝨的寄生症。人為水族環境中飼養不易,可能是環境因子(如壓力、水溫、光線等因素)相差過大,導致其難以適應而行為較呆滯。
多作為食用。
T0000000001--脊索動物門(Phylum Chordata)
T0000000020--脊椎動物亞門(Subphylum Vertebrata)
T0000000101--輻鰭魚綱或條鰭魚綱(Class Actinopterygii)
T0000000090--硬骨魚類(首網)總論
T0000000111--新鰭魚亞綱(Subclass Neopterygii)
T0000000116--真骨魚組(Division Teleostei)
T0000000129--海鰱亞組(Subdivision Elopomorpha)
T0000000139--鰻鱺目(Ordre Anguilliformes)
T0000000144--海鱔亞目(Suborder Muraenoidei)
T0000000147--科或海鱔科(Family Muraenidae),Moray Eels,Morays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Strophidon sathete (Hamilton, 1822)
魚體極度延長;肛門位於魚體中央點之前。眼較接近吻部尖端,眼睛到嘴角的距離較遠;上、下頜等長。齒為尖牙狀;上頜側邊及下頜前端的頜齒2列;頜間齒最為尖長,可倒伏,約有4個;鋤骨齒單列,約僅有3個。前鼻孔管狀,後鼻孔有突起的邊緣。體色為單純的褐色;浸泡福馬林後標本呈灰褐色,魚體腹側顏色較淡。背、臀、尾鰭邊緣為黑色。過去文獻中記錄本種的最大體長可達3.75公尺,但在台灣本種標本的體長很少超過2公尺。
西印度洋的南非、紅海,至西太平洋的印尼、菲律賓、日本、澳州,和密克羅尼西亞等海域。在台灣見於基隆、大溪、南方澳、花蓮、成功、東港和梧棲等地。
棲息於大陸棚沿岸砂泥底之鹹水或河口附近半淡鹹水海域。台灣沿海的底拖網和底延繩釣漁業時常可以捕獲本種類;其生命力強,有時在底拖網下雜漁獲中仍可發現本種個體存活,並四處鑽動,其尖牙仍然具有傷害性。棲息的水層較深,由50~300公尺。嗜食底棲性魚類。在海底時有將頭部仰起抬高的行為。
供食用,或是當作下雜魚。
脊索動物門(Phylum Chordata)
脊椎動物亞門(Subphylum Vertebrata)
輻鰭魚綱或條鰭魚綱(Class Actinopterygii)
硬骨魚類(首網)總論
新鰭魚亞綱(Subclass Neopterygii)
真骨魚組(Division Teleostei)
海鰱亞組(Subdivision Elopomorpha)
鰻鱺目(Ordre Anguilliformes)
海鱔亞目(Suborder Muraenoidei)
科或海鱔科(Family Muraenidae),Moray Eels,Morays
斑馬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Gymnomuraena zebra (Shaw, 1797)
吻端至肛門的長度遠大於尾長,約為尾長的2倍。各鰭不明顯,鰭條隱於厚皮下。臼狀齒;下頜齒2~4列,上頜齒2~3列;鋤骨齒4~7列,且鋤骨齒幾乎緊連成鋪石狀。體側有許多黑色(或為朱褐色)和白色相間的環帶,白色環帶較黑色環帶為窄,且白色環帶甚至較眼直徑為窄;魚體全身約有43~76條白色環帶。文獻中記載體長可達150公分,但一般而言其體長很少超過110公分。
廣泛分布於印度太平洋如南非、紅海、阿曼、菲律賓、日本、澳洲大堡礁、密克羅尼西亞、薩摩亞、夏威夷等海域。在台灣見於蘭嶼、墾丁、小琉球及澎湖附近海域。
本種經常躲在珊瑚礁間隙或洞穴中。喜好捕食甲殼類(如蟹類、蝦蛄及蝦類等)。
本種外形奇特,曾用作觀賞魚。漁民捕獲後多不敢食用。
脊索動物門(Phylum Chordata)
脊椎動物亞門(Subphylum Vertebrata)
輻鰭魚綱或條鰭魚綱(Class Actinopterygii)
硬骨魚類(首網)總論
新鰭魚亞綱(Subclass Neopterygii)
真骨魚組(Division Teleostei)
海鰱亞組(Subdivision Elopomorpha)
鰻鱺目(Ordre Anguilliformes)
海鱔亞目(Suborder Muraenoidei)
科或海鱔科(Family Muraenidae),Moray Eels,Morays
丫環裸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Gymnothorax ypsilon (Hatooka and Randall, 1993)
肛門位於體中央點之前。牙齒尖且細長,略微彎曲;頜齒、鋤骨齒一般為單列;但部分個體(特別是雌性個體)在口內眼窩部內側有數個獨立的尖牙。魚體淡褐色,新鮮時背側略呈黃色;頭前半部為單純的紅褐色;魚體具有30~36條深褐色的環帶,部分環帶在體側背部交會成丫字形。臀鰭多為深褐色且具有白色邊緣。中等體型的類,體長可達89公分。
日本南部至臺灣附近海域,夏威夷群島。在臺灣見於基隆、南方澳及澎湖等地海域。
本種棲息的水層較深,約為150~250公尺深的海底。以魚類為主食。捕獲後通常不易存活或畜養。
多作為食用。
脊索動物門(Phylum Chordata)
脊椎動物亞門(Subphylum Vertebrata)
輻鰭魚綱或條鰭魚綱(Class Actinopterygii)
硬骨魚類(首網)總論
新鰭魚亞綱(Subclass Neopterygii)
真骨魚組(Division Teleostei)
海鰱亞組(Subdivision Elopomorpha)
鰻鱺目(Ordre Anguilliformes)
海鱔亞目(Suborder Muraenoidei)
科或海鱔科(Family Muraenidae),Moray Eels,Morays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