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64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140.6273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黃斑蝮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Echidna xanthospilos (Bleeker, 1859)
體型中等;尾部較短,肛門位於體長中央點之後;吻部較短;眼徑比例和大多數類相當,但眼徑比例會隨體長增加而減小。頭部側線孔明顯。頭部、魚體及鰭部的底色為暗褐至黑色,全身遍布許多明顯黃色至白色的圓形或多圓聚合形斑點,斑點直徑約為眼徑的0.5~3倍;隨著成長,斑點大小比例減小,且斑點的數量增多;有些位於魚體腹部的斑點,相互連接成不規則的條狀斑紋。牙齒為臼狀,隨著成長齒數會略為增加;上頜僅單列;下頜齒為2~3列;鋤骨齒1~3列,由口內頂部向後方延伸為條狀。採獲標本的體長由22.2~90.5公分。其中90.5公分的個體,是全世界蝮類中所記錄到最大的體長。
台灣東南部的成功一帶海域、薩摩亞、印尼爪哇及斯里蘭卡的附近海域。
黃斑蝮是一種生活於熱帶珊瑚礁區的罕見類,捕食甲殼類、魚類或頭足類。它的生態習性還不太為人所了解。
本種類相當罕見,漁民採獲後多不敢食用,但由於其顏色漂亮,體形可愛,因此非常適合海洋生物博物館等大型水族館來飼養、展示。只是活體相當不易採得。
脊索動物門(Phylum Chordata)
脊椎動物亞門(Subphylum Vertebrata)
輻鰭魚綱或條鰭魚綱(Class Actinopterygii)
硬骨魚類(首網)總論
新鰭魚亞綱(Subclass Neopterygii)
真骨魚組(Division Teleostei)
海鰱亞組(Subdivision Elopomorpha)
鰻鱺目(Ordre Anguilliformes)
海鱔亞目(Suborder Muraenoidei)
科或海鱔科(Family Muraenidae),Moray Eels,Morays
寬帶裸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Gymnothorax rueppelliae (McClelland, 1844)
吻部尖長。尖牙;頜齒及鋤骨齒單列,上頜口內眼窩部有3~4個長尖牙。體色為淡褐至白色。體側具有15~19條褐色環帶;在頭部和軀幹前方的環帶在腹部不銜接,或僅略微銜接。暗褐色環帶的寬度和環帶間隔相當;大型標本由於環帶間隔的顏色逐漸加深,環帶愈不明顯。嘴角有黑痕;前鼻管黑色;口內部皮膚黑色。活體成魚頭頂部為黃色。中、小型的類,體長可達80公分。
廣泛分布於非洲東岸、紅海、日本、大堡礁、密克羅尼西亞、薩摩亞及夏威夷等海域。在臺灣見於澳底、成功、蘭嶼、墾丁、小琉球、澎湖等珊瑚礁分布的海域。
性情羞怯;大多數時間皆躲藏在隱蔽物中。小型個體可在珊瑚礁岩岸的潮間帶潮池中被發現,魚體呈半透明;隨成長體色逐漸加深,頭頂部逐漸轉黃。喜歡捕食魚類。
可供食用。顏色及斑紋漂亮,可飼養、玩賞。
脊索動物門(Phylum Chordata)
脊椎動物亞門(Subphylum Vertebrata)
輻鰭魚綱或條鰭魚綱(Class Actinopterygii)
硬骨魚類(首網)總論
新鰭魚亞綱(Subclass Neopterygii)
真骨魚組(Division Teleostei)
海鰱亞組(Subdivision Elopomorpha)
鰻鱺目(Ordre Anguilliformes)
海鱔亞目(Suborder Muraenoidei)
科或海鱔科(Family Muraenidae),Moray Eels,Morays
褐裸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Anarchias allardicei (Jordan and Starks, 1906)
尾長較全長之1/2略長。鰭條構造僅限制在尾部末端。上頜齒雙列,內側列頜齒較少且較大;下頜齒前側2列,後側1列;鋤骨齒1列;頜間有2~3個可倒伏的大尖牙。後鼻孔鄰接一個擴大的上眼窩孔,呈現類似雙後鼻孔的溝造。魚體為單一的褐色;或有褐色中帶有淡色斑紋的變異型。背側顏色較深,腹側及頜部下側顏色略淺。尾鰭周緣為黃色,泡在福馬林或乙醇中則該黃色部位變為白色;頭部各側線孔及後鼻孔為白色,肛門也呈白色。小型類;魚體纖細,體長很少超過20公分。
西太平洋,及中部太平洋的密克羅尼西亞、薩摩亞等海域。在台灣曾見於澎湖東吉島,墾丁萬里桐及蘭嶼等地。
平時隱藏於珊瑚礁潮池中,不易為人所發現。由於體型小,容易受到其他類或肉食性魚類的襲擊。以潮池內小型的無脊椎動物或魚類為食。
體型太小,無食用價值,數量少,不宜採捕或飼養,以維生態保育。
脊索動物門(Phylum Chordata)
脊椎動物亞門(Subphylum Vertebrata)
輻鰭魚綱或條鰭魚綱(Class Actinopterygii)
硬骨魚類(首網)總論
新鰭魚亞綱(Subclass Neopterygii)
真骨魚組(Division Teleostei)
海鰱亞組(Subdivision Elopomorpha)
鰻鱺目(Ordre Anguilliformes)
海鱔亞目(Suborder Muraenoidei)
科或海鱔科(Family Muraenidae),Moray Eels,Morays
邵氏裸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體延長而呈圓柱狀,尾部側扁。中等體型,體高較小,肛門接近魚體長中間點。牙齒為尖牙狀,上下頜齒通常單列,但在齒骨前段及主上頜骨的部位為雙列。魚體及各鰭構造為淡褐色,體側至少具有3列暗褐色的大型斑塊,背鰭上僅有些許的暗褐色小點,上下頜、嘴角及腹部的顏色較淡,頭部的前段缺乏大型的暗色斑塊。鮮活時,其眼虹彩呈現黃至橘色,魚體表的斑塊呈現暗紅褐色。
豹紋裸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鮮活時體表具黃色黏膜,頭部具有單側約10條黑色水平的縱帶線紋,身體有許多比眼睛直徑大的圓黑斑點,有時斑點會相互重疊。臺灣目前僅典藏有3尾標本。近期採獲的標本為標本號TOU-AE5496,95.5 cmTL,2010-4-22,宜蘭頭城溪流,籠具。
台灣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Cirrimaxilla formosa (Chen and Shao, 1995)
魚體強壯且肌肉發達;魚體前面橢圓,後面些許側扁。口裂大,下頜突出且稍微向上彎曲,上、下頜較尖;上下頜的周緣具有許多稍微捲曲的鬍鬚狀構造。頭部側線孔小,但可明顯分辨;鰓孔的略前方背側不具鰓位側線孔構造。前鼻管位於吻端的兩側,呈略扁的管狀。後鼻管位於眼睛前緣的上方,具有花瓣狀突起的邊緣。嘴可完全閉合。上下頜的牙齒皆為彎曲狀的尖牙,牙的邊緣不為鋸齒狀。前上頜齒板的中央部位具有排列成3列不太規則的9個牙齒,正中央列的3個牙齒最大;前上頜齒板的周緣列有11個牙齒;鋤骨齒板包含9個小型直排單列的牙齒;上頜齒2列,外側列約有15~16個小型牙齒,內側列有5~7個較長的尖牙;下頜齒2列,外側列較小、緊鄰,每邊...
僅發現於臺灣南部的墾丁南灣附近海域。
棲息生活於潮間帶的潮池中。
體型小無食用價值。數量稀少,有瀕臨絕滅的危險,不宜採捕利用。
脊索動物門(Phylum Chordata)
脊椎動物亞門(Subphylum Vertebrata)
輻鰭魚綱或條鰭魚綱(Class Actinopterygii)
硬骨魚類(首網)總論
新鰭魚亞綱(Subclass Neopterygii)
真骨魚組(Division Teleostei)
海鰱亞組(Subdivision Elopomorpha)
鰻鱺目(Ordre Anguilliformes)
海鱔亞目(Suborder Muraenoidei)
科或海鱔科(Family Muraenidae),Moray Eels,Morays
管鼻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Rhinomuraena quaesita (Garman, 1888)
魚體極度纖細、延長。吻端至肛門的長度為全長之1/3。上、下頜齒,鋤骨齒單列。前鼻管前端延伸為葉狀皮瓣,下頜末端亦有3根肉質突起。背鰭黃色,臀鰭黑色,皆具有白邊。鰓孔呈黃色。全長可達130公分。
分布於西太平洋和中太平洋的日本、印尼、澳洲和密克羅尼西亞。在臺灣曾見於東南部及南部墾丁附近海域,近年來已相當少見。
潛伏在岩礁附近的沙地,有時會數尾聚集在一起;能在水流中敏捷地捕食小型魚類。對於搖晃的光影,水波的震動及餌食的味道敏感。體表黏液有一股奇特的惡臭。沈世傑教授曾報導管鼻的性轉變現象:而成魚相魚體為黑色,僅下頜唇緣有一白色條紋,眼虹彩亦為黑色;雄魚相魚體為藍色,眼虹彩成為黃色;轉變為雌魚相時,魚體由藍色逐漸變黃,終至全身為黃色。
無食用價值。但卻是漂亮奇特的觀賞魚種,可見於海水觀賞魚店。
脊索動物門(Phylum Chordata)
脊椎動物亞門(Subphylum Vertebrata)
輻鰭魚綱或條鰭魚綱(Class Actinopterygii)
硬骨魚類(首網)總論
新鰭魚亞綱(Subclass Neopterygii)
真骨魚組(Division Teleostei)
海鰱亞組(Subdivision Elopomorpha)
鰻鱺目(Ordre Anguilliformes)
海鱔亞目(Suborder Muraenoidei)
科或海鱔科(Family Muraenidae),Moray Eels,Morays
小鰭鰭尾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Uropterygius micropterus (Bleeker, 1852)
魚體較細長;眼睛瞳孔直徑較小。鰓孔前方之鰓位側線孔單個。頜齒雙列,內側者較大且數量較少,細針狀,頜間具有2~3顆較大且可倒伏的牙齒,其後方則排列有單列小型的鋤骨齒。魚體由灰白至灰褐色,體表有許多深色交錯的網狀細紋;頭部腹側及魚體腹側顏色較淡。眼虹彩為白色,且虹彩上具有一深色的橫帶。體長可達25公分。
西印度洋的南非、紅海;西太平洋的日本;中部太平洋的密克羅尼西亞和薩摩亞等海域。在台灣多見於成功、蘭嶼、貓鼻頭、恆春、小琉球等地。
棲息於潮間帶或亞潮帶珊瑚岩礁海域,活動水深通常在3公尺以內。捕食小型無脊椎動物(如端…³類等)或魚類。夏季為主要的生殖季節,能多次產卵。生殖行為是由多尾雄追逐單一尾雌,雄攫咬雌的頭胸部,並以尾部扭纏雌魚的腹部,進而排放精卵,產下數百粒直徑約3公釐的浮性卵粒。在生殖季裏,雄或種間常彼此攻擊對方的頭部和尾部,在體表留下許多淡色的咬痕。
體型小,幾乎無食用價值。可供飼養、玩賞。
脊索動物門(Phylum Chordata)
脊椎動物亞門(Subphylum Vertebrata)
輻鰭魚綱或條鰭魚綱(Class Actinopterygii)
硬骨魚類(首網)總論
新鰭魚亞綱(Subclass Neopterygii)
真骨魚組(Division Teleostei)
海鰱亞組(Subdivision Elopomorpha)
鰻鱺目(Ordre Anguilliformes)
海鱔亞目(Suborder Muraenoidei)
科或海鱔科(Family Muraenidae),Moray Eels,Morays
虎斑長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Scuticaria tigrina (Lesson, 1828)
尾長僅為魚體全長的1/3。頜部較短且圓鈍。鰓孔前上方的鰓位側線孔1個。齒細長而尖,頜齒兩列;鋤骨齒單列。身體底色為橙黃色;周身遍佈許多具有黃色邊緣的黑褐色斑塊;吻和頜部具有黑色小斑點。前、後鼻管長度相近,呈白色。部分大型個體後鼻管膨大如囊狀。中至大型的類,體長可達120公分。
西印度洋的南非、阿曼;西太平洋的日本;及中部太平洋的密克羅尼西亞、薩摩亞、夏威夷等海域。在台灣曾見於萬里桐及台東成功一帶海域。
多半發現自珊瑚礁淺海域,甚至是僅僅2~4公尺水深的珊瑚洞穴。相當罕見,且生性好隱藏,一般僅能在礁穴深處見到其外露的頭部。以魚類為食。
數量稀少,不宜多作利用。或可供大型水族館教育展示用。
脊索動物門(Phylum Chordata)
脊椎動物亞門(Subphylum Vertebrata)
輻鰭魚綱或條鰭魚綱(Class Actinopterygii)
硬骨魚類(首網)總論
新鰭魚亞綱(Subclass Neopterygii)
真骨魚組(Division Teleostei)
海鰱亞組(Subdivision Elopomorpha)
鰻鱺目(Ordre Anguilliformes)
海鱔亞目(Suborder Muraenoidei)
科或海鱔科(Family Muraenidae),Moray Eels,Morays
雷褔氏裸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體延長而呈圓柱狀,尾部側扁。吻短而鈍;頜齒單列,頜間齒為2-3個可倒伏的尖牙。脊椎骨數125-128。小魚體暗褐色,略帶紅紫,成魚體色由黃褐色至紅褐色。體側有2-4列褐斑,背、臀鰭上各具一排梳狀的褐斑,大斑點間有許多細小的褐斑點;前後鼻孔黃白色。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