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25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488.6052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小白(白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Egretta garzetta
體長55~65公分。顏色變化多端,主要是全身白色,喙、腳黑色,腳掌黃色。但是有部分亞種有黃色喙、黃色腳,或是全身羽毛黑色者。
共6亞種,分布於歐亞大陸的溫帶至熱帶地區、非洲、澳洲及紐西蘭,北美洲有零星發現。
很容易見到的中型鷥,因為數量普遍,而且使用很多種的棲地形態,包括溪流、淺水湖泊、池塘、灌溉渠道、稻田、草澤、泥灘、岩岸、沙岸、紅樹林。食物以魚類為主,也吃昆蟲、蜥蜴、蛙類、甲殼類、小型哺乳類及小型鳥類,常常在水邊靜止不動或是慢步尋找獵物,在淺水處,會用黃色的腳在水中攪動,以驚起停棲在水底的小魚。求偶時會展示頭上、胸前及肩上的飾羽,眼前裸露的皮膚轉成紅色。集體繁殖,有時會與其他科鳥類一起結群築巢,常常數百對一起形成鷥林。雌雄共同築巢,築巢地點有樹林、灌叢、紅樹林、地面、岩石等,巢由樹枝搭乘。卵為藍綠色,會褪呈灰白色,每窩產卵2~4枚,孵化期21~25天,幼鳥40~45天離巢。
鳥綱(Class Aves)
鸛形目(Order Ciconiiformes)
科(Family Ardeidae)
大白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Ardea alba
體長85~102公分。大型的白,雌雄柤似,全身羽毛白色,腳及趾黑色,喙黃色或黑色,眼先綠色,虹膜黃色,有一條黑色線自喙裂向後延伸至眼睛下方。頭上缺乏延長的飾羽,但是背上的飾羽長達30~50公分。
共4亞種,分布於亞洲溫帶及熱帶地區、澳洲、紐西蘭、非洲、東歐、北美洲五大湖以南至南美洲。
出現在各種的溼地,像是草澤、濕草地、沼澤、河流或是湖邊,海岸可以見到蹤跡,也會利用稻田。拍翅強而有力。最常見的覓食的方式是緩慢地在淺水處涉水,當見到獵物時停下腳步準備捕捉。食物以魚類為主,其他包括兩棲類、爬蟲類、小型哺乳類、小型鳥類,在陸地上,大白也常常啄食昆蟲。繁殖期的展示行為頗為多樣,包括特殊的叫聲,繞圈飛行,豎起背上的飾羽或是盡量伸展身體的動作。雄鳥會建立一個小領域,然後在其中築一個小平台,雄鳥在平台上展示以吸引雌鳥,配對之後,雄鳥和雌鳥會共同將巢完成。單獨一對築巢或是結群繁殖,巢的直徑通常小於1公尺,由樹枝及其他較細的材料所組成,會用舊巢,巢位於大樹上、蘆葦叢、紅樹林。每窩產卵2~5...
鳥綱(Class Aves)
鸛形目(Order Ciconiiformes)
科(Family Ardeidae)
綠簑(綠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Butorides striatus
體長40~48公分。各亞種羽色變異極大,例如澳州的亞種全身以黃褐色為主。分布在中國和台灣者則頭頂黑色,翼上覆羽深灰綠色有白色羽緣,胸腹部為灰色。
共28亞種,分布廣泛,包括非洲、南亞、東亞、大洋洲、澳洲,美洲除外。
主要活動於森林的乾淨溪流旁,也在海岸附近活動,習性隱密,動作緩慢,警覺性高。常常緩慢的沿著水邊走動,或是站在水邊的石頭上或是樹枝上等待獵物靠近,覓食的時間大多是在清晨及傍晚,也會在夜晚覓食,但是海邊的族群覓食時間主要受潮汐的影響。主食為魚類及昆蟲,其他的食物有蛙類、螃蟹、蚱蜢、小型爬蟲及蜻蜓。大多單獨繁殖,偶有成小群一起繁殖,不會大群集體繁殖。求偶的展示行為多樣,常常伴隨著叫聲例如將頭部的羽毛及飾羽豎趄來,或是左右搖擺,也會繞圈作展示飛行。用樹枝築巢於樹上,巢材稀疏,從下方可以看到巢中的卵,卵為淡綠色或是藍色,每窩產卵2~4枚,也有7枚卵的紀錄。雌雄共同孵卵,孵化期21~25天,雛鳥全身絨毛,...
鳥綱(Class Aves)
鸛形目(Order Ciconiiformes)
科(Family Ardeidae)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動物名。鳥綱鸛形目朱科。體形似鶴,嘴細長而彎曲,羽毛白色或灰色,腳長色赤,趾間的基部有蹼。常棲息在沼澤河湖旁,夏季繁殖於北方,秋冬南遷。《隋書.卷五七.列傳.盧思道》:「望玄鵠而為侶,比朱而相依。」
2.樂曲名。漢鼓吹鐃歌十八曲中的第一曲。傳說戰國楚威王時曾有朱合遝飛翔而來舞。一說古代在鼓上飾畫作形,因以為名。唐.陸龜蒙〈和襲美寄毗陵魏處士樸〉詩:「溪籟自吟朱曲,沙雲還作白鷗媒。」
黑面琵(黑臉琵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Platalea minor
體長74公分。酷似白琵,但是體型較小,前額、眼先及喙基部形成一塊三角形黑色區。身體羽毛以白色為主,夏季時,頭後飾羽以及胸部羽毛為黃橘色;冬季則飾羽較短,黃色羽毛消失。
僅分布於亞洲東北部及東部。繁殖於朝鮮半島西岸附近的無人小島上,冬季會遷徙到中國大陸鄱陽湖、香港、越南、台灣。近年來在台灣台南縣七股鄉的河囗沼澤有穩定的度冬族群,每年約有300~400隻黑面琵在此度冬,是已知黑面琵數量最多的度冬區。
覓食的方式類似白琵,站在水中以寬喙在水中左右掃動,繁殖及其他行為也都及白琵相似。在七股的黑面琵以魚類為主食,成小群覓食。警覺性高,休息及覓食區都離人類活動區域數百公尺以上。全世界族群數量不多,約僅有4百隻。由於七股為其最重要的度冬區,當地溼地的開發計劃可能會影響黑面琵的生存。
鳥綱(Class Aves)
鸛形目(Order Ciconiiformes)
科(Family Threskiornithidae)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動物名。鳥綱鸛目。羽毛純白,只有嘴與腳呈黑色,夏季頭頂處生純白色長毛。以水中的魚類、水生動物和昆蟲為食物。大量啄食田中害蟲,是一種益鳥。也稱為「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Egretta ardesiaca
體長48~50公分。全身羽毛黑色,喙、腳黑色,腳掌黃色。虹膜鮮黃色。頭頸部及肩部有延長的黑色飾羽。
分布於非洲撤哈拉沙漠以南及馬達加斯加。
棲地為淺水溼地、沼澤、湖邊、河流及河囗,季節性氾濫的草原也會吸引黑。黑因覓食習性獨特而聞名,覓食的時候緩慢地行走,當發現水中有獵物的的時候,黑會將翼向前伸展,飛羽末端碰觸到水面,在水面上形成“黑傘”,再用尖喙迅速將魚抓起,這種方法可以增加捉到中型及大型魚的機率。有些黑單獨覓食,會建立起領域並加以防禦,有些則結群覓食。以魚類為主食,甲殼類及水生昆蟲也是很重要的食物。繁殖的時間和雨量及溼地的水位有關,若水位過低則可能放棄繁殖。結群繁殖,在馬達加斯加有高達1萬對在一起繁殖的紀錄。不過通常都只有數百對一起築巢。鳥巢堅固,由樹枝構成,位置在樹高1~6公尺處,每窩產卵2~4枚,卵暗藍色。親鳥用小魚...
鳥綱(Class Aves)
鸛形目(Order Ciconiiformes)
科(Family Ardeidae)
黃頭(牛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Bubulcus ibis
體長48~53公分。喙黃色,長度較其他白短,頸部也較粗短,繁殖期時頭頂、前胸及背上的飾羽黃色,腳黃色。非繁殖期時,大多數的個體的黃色羽毛消失,全身白色。
廣泛分布於各大陸,包括中亞、東亞及南亞、南歐、非洲、北美洲以及南美洲北部及巴西南部。
黃頭喜歡的棲息地環境就是開闊的農耕地及草原,而不是其他科鳥類喜歡的水邊或是紅樹林。常常跟隨在牛隻或是其他動物旁邊,等待捕食被動物所驚起的蚱蜢、蟋蟀、蒼蠅等昆蟲。繁殖期的雄鳥會建立領域,較常鳴叫,有許多展示行為,且變得富攻擊性。集體繁殖,繁殖群有數百隻到數千隻,常常和其他科鳥類一起繁殖。每窩產卵2~5枚,卵白色,偏淡綠色或是淡藍色。孵化期22~26天,幼鳥20天時即可離巢活動,35天時可以飛離。最近100年來,黃頭的分布範圍不斷擴張,族群擴展的原因可能是人類將大量的森林砍伐改為農地。美洲原本沒有黃頭,1880年在南美洲有了第一次的紀錄,1917年向北擴展到哥倫比亞,1950年代在美國德...
鳥綱(Class Aves)
鸛形目(Order Ciconiiformes)
科(Family Ardeidae)
大麻(大麻鳽)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Botaurus stellaris
體長約76公分,為麻中體型最大者。頸粗,體型粗壯結實,全身黃褐色,有黑色斑紋,頭頂黑色。腳褐色,喙黃色。
共2亞種,分布於歐亞大陸及非洲的溫帶地區。大麻在冬季溪流結冰的地區會進行遷徙,在氣候較不嚴酷的地區則是留鳥。但是亞成鳥於離巢之後,都會有明顯的遷徙行為。
偏好有濃密植物的溼地,通常這種棲地有穩定的淺水位及如蘆葦般的高大挺水植物。拍翅緩慢,飛行類似貓頭鷹,飛行時頸子內縮,但是短距離行時脖子常常是伸直的。覓食方式是緩慢的行走,偶爾停一下,以魚類為主食,其他食物包括兩棲類,小型哺乳動物、小型爬蟲、昆蟲及鳥類。幼鳥常常吃蝌蚪。繁殖期開始時,在沼澤區可以聽到大麻發出特殊的鳴叫聲,雄鳥的領域性很強,會對於侵入的其他雄鳥加以攻擊,打鬥劇烈時會導致一方死亡。特殊的紀錄是大麻及澤鵟(Circus spp)由於棲地重疊而互相攻擊,有時甚至使得澤鵟棄巢。展示飛行是在蘆葦沼澤上劃著圓圈飛行,常常數隻鳥一起飛。每對單獨繁殖,有時會有一夫多妻的情形,但是不常見。巢由蘆...
鳥綱(Class Aves)
鸛形目(Order Ciconiiformes)
科(Family Ardeidae)
唐白(黃嘴白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Egretta eulophotes
體長約68公分。喙黃色,腳黑色,腳掌黃色,眼先藍色,全身羽毛白色,頭頂、胸部及背上有延長的飾羽。
分布於亞洲東南部。本種族群數量不多,於北韓的無人小島、日本及香港新界等地繁殖,有規律的遷徙行為,每年秋季南遷,春季北返。遷徙時會利用野柳等海岸棲息,在台灣,每年的4~5月時可以看見過境的族群。
唐白覓食棲地為潮間帶海岸或是河囗泥灘,如台灣的關渡和社子等溼地。繁殖時會展示美麗的飾羽,4~5月時開始產卵,會和其他科鳥類一起繁殖,於接近樹頂的位置築巢,以樹枝及乾草莖等作為巢材。卵為淡藍綠色,每窩產卵3~5枚,孵化期大約30天,但是確實的紀錄尚缺。
鳥綱(Class Aves)
鸛形目(Order Ciconiiformes)
科(Family Ardeidae)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