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46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626.7975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虎皮鸚鵡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Melopsittacus undulatus
體長17公分。喙和腳灰色,頭部黃色,頭頂至頸背帶有黑色橫紋;背部、胸部和腹部綠色,翅膀具黑色斑紋;尾羽藍色。
分布於整個澳洲內陸。
棲息於草叢、乾燥和半乾燥灌叢、接近水邊的樹林。常被人類獵捕作為籠中鳥用。會成群活動,並作大範圍的游牧;大小群因食物而異,在雨量豐沛、食物豐富的年份裡,虎皮鸚鵡往往是澳洲所有鸚鵡中數量最多的一種。活動敏捷,飛行似雨燕,群體不會待在同一地方太久。主要在晨昏的時候覓食,以地面上的草生植物的種子為食。只要食物豐富,終年皆可繁殖,尤其在雨後。巢分布聚集,屬於群聚生殖;常利用小樹洞作巢,尤其是尤加利樹的節孔 (knot-holes);每季可產好幾窩。
鳥綱(Class Aves)
鸚形目 (Order Psittaciformes)
鸚鵡科 (Family Psittacidae)
粉紅鳳頭鸚鵡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Eolophus roseicapillus
體長35公分。頭冠和喙白色,腳灰黑色。頭部、肩部、背部、胸部和腹部皆為粉紅色,翼、尾羽和尾下覆羽則為灰色。
共3亞種,分布於澳洲及塔斯馬尼亞島。
於尤加利樹林、水道附近的植群和草地上出沒。為最常見的鳳頭鸚鵡,也是澳洲最常見的鸚鵡,也為少數因人類開發而受益的鸚鵡;森林開墾地、耕地和水源的增加使得其族群數量增加。粉紅鸚鵡以草生植物種子、果實、綠色嫩芽和昆蟲為食,往往被穀物生產者視為害鳥。巢築於垂直的樹洞裡,有時樹洞甚至在峭壁的邊緣。雌雄鳥終生配對,並共同防禦巢的入侵者,共同孵卵和育雛。每窩可產2~6個卵。當幼鳥可以飛行之後,幼鳥會聚集在樹冠上層,甚至可多達上百隻,分別等待自己的親鳥餵食;42~56天後幼鳥將離巢並開始獨立生活,而親鳥也會離開並進行換羽。年輕的粉紅鳳頭鸚鵡頭2~3年將不會繁殖,會成群到處流浪。
鳥綱(Class Aves)
鸚形目 (Order Psittaciformes)
鳳頭鸚鵡科 (Family Cacatuidae)
馬島鸚鵡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Coracopsis vasa
體長50公分。體型相當大,除了喙、尾羽和腳為灰色,眼睛周圍和蠟膜褐色,身體其他部分皆為黑色。
共3亞種,分布於非洲的馬達加斯加和可摩多島(Comoro Islands),出現海拔1,000公尺以下。
棲息於森林和熱帶的疏林。常成小群活動,但在覓食地或休息地有可能聚集成大群,以樹頂上的果實、堅果、漿果和種子為食。曾在枯木的枝條上休息;飛行於樹冠上方,振翅速度慢,似烏鴉。繁殖期10~12月,巢築於大樹枝的樹洞內。因人類的大量捕食和棲地遭受破壞,此種鳥類的生存遭受很大的威脅。
鳥綱(Class Aves)
鸚形目 (Order Psittaciformes)
鸚鵡科 (Family Psittacidae)
鸚鵡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Strigops habroptilus
體長63公分。喙、腳灰色。頭頂至背部為淡綠色,雜有褐色細斑點;尾羽褐色,並有暗褐色斑紋。臉、喉、胸、腹至尾下覆羽皆為黃色。
僅分布於澳洲東部的紐西蘭,現在只剩下小界線島(Little Barrier Island)及鱈魚島(Codfish Island)兩個族群。
棲息於森林和灌木叢。鴞鸚鵡和其他鸚鵡特別不一樣的地方是牠是夜型性,而且在地面活動,是唯一一種完全不會飛行的鸚鵡,也是體重最重的鸚鵡。鴞鸚鵡是在沒有地面掠食者攻擊或吃蛋的環境下演化出如此特殊的生態習性,但現今因人為帶進歐洲鼬、鼠類及其他掠食者到紐西蘭,本種已從大陸消失,最後的繁殖族群僅存在於史都華德島(Stewart Island),但數量急遽下降;1980年代中期,所有僅存的族群被人類移到沒有掠食者存在的鱈魚島。平時單獨活動;繁殖期開始於夏末,雄鳥會聚集在傳統的交配場所(Leks)並大聲鳴叫,甚至遠自1公里處還可以聽見,以吸引雌鳥與其交配。巢築於洞穴或濃密的植群中間,每窩可產2個卵,雌鳥單獨孵...
鳥綱(Class Aves)
鸚形目 (Order Psittaciformes)
鸚鵡科 (Family Psittacidae)
紅尾鳳頭鸚鵡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Calyptorhynchus magnificus
體長50~61公分。雌雄鳥皆有明顯的頭冠,飛行降落時、警戒或興奮時皆會將頭冠舉起。雌、雄鳥全身皆為黑色。雄鳥喙黑色,尾羽外側紅色;雌鳥喙淡楬色,尾羽外側褐色格狀斑紋,胸、腹部具褐色橫紋,頭部和肩部具褐色斑點。
共5亞種,分布於澳洲北部和西部,內陸族群孤立。
棲息於灌叢、開闊樹林、河岸森林。棲息於熱帶的稀樹大草原的紅尾鳳頭鸚鵡,會成多達100隻的大群游牧覓食,但森林內的族群則較少聚集成群,多成對或成家庭小群活動。成群覓食,以種子為主要的食物,覓食時會用喙撥開堅果,將外殼撒撥於樹周圍的地面上。巢築於樹洞,近年來因森林砍伐導致巢樹的缺少。
鳥綱(Class Aves)
鸚形目 (Order Psittaciformes)
鳳頭鸚鵡科 (Family Cacatuidae)
鸚鵡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Psittacus erithacus
體長33公分。除了尾羽紅色之外,身體其他部分皆為灰色。
共2亞種,分布於非洲中部,由非洲西北岸至東部的肯亞、坦尚尼亞。
棲息於低海拔森林、熱帶的稀樹大草原的樹林、紅樹林。夜間棲息於油棕櫚葉上,甚至成5,000隻的大群,同一株樹上可發現100隻以上的灰鸚鵡。白天時會成小群離開,並循固定的路線在雨林或造林地內以棕櫚堅果為食。叫聲是響亮、沙啞而有節奏的哨音。巢築於樹洞,巢分布鬆散,每對成鳥佔領一棵巢樹。每窩可產2~4個卵,雌鳥單獨孵卵,但雄鳥會幫忙育雛。灰鸚鵡因善模仿人類說話而被人類大量捕捉作為籠中鳥。
鳥綱(Class Aves)
鸚形目 (Order Psittaciformes)
鸚鵡科 (Family Psittacidae)
藍冠短尾鸚鵡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Loriculus galgulus
體長12公分。尾短,喙灰色,腳橙色。頸背具橙色橫帶,腰至尾上覆羽紅色。雄鳥頭頂藍色,胸部紅色;其他部分則為綠色。雌鳥頭頂藍色不明顯,其他部分為綠色。
分布於洲東南部,包括馬來西亞、新加坡、蘇門達臘島、婆羅洲和鄰近島嶼。
棲息於低海拔的稀疏林地、造林地、果園和花園。夜間或白天休息時會倒掛在枝條上,此為其命名的由來;倒掛時兩腳合併,身體拱起,使得頭部在腳的背後。於樹頂上方飛行,快速振翅,發出呼呼的聲響。多在開花的樹木或灌叢上覓食,以花蜜、花朵、果實、種子和小型昆蟲為食;吃過黏的食物之後,例如花蜜,會不斷的在樹葉和枝條間磨擦喙部。當其沿著植物攀緣而上的時候,會跨大步前進並轉動整個身體,用喙抓住細枝,並像啄木鳥一樣以尾羽支撐身體的重量。繁殖期1~7月,巢築於活木或枯木的樹洞內,雌鳥會利用尾羽將樹葉帶入巢內,作為內襯用。常被人類捕捉成為籠中鳥。
鳥綱(Class Aves)
鸚形目 (Order Psittaciformes)
鸚鵡科 (Family Psittacidae)
鸚鵡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屬鳥類鸚鵡形目。羽毛鮮豔美麗,喙強健且彎曲,每腳均四趾,兩前兩後。分布在熱帶與亞熱帶地區。
紫頂吸蜜鸚鵡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Glossopsitta porphyocephala
體長16公分。喙灰色,腳黑色。羽色鮮豔,頭頂深藍色,前額紅色;眼睛後方具一橙黃色塊斑。自頷、喉部至胸部皆為淡籃色,肩部淡藍色,翅膀內側前緣紅色,後緣黑色;身體其他部分則為翠綠色。
分布於澳洲西南部和南部。
棲息於開闊的乾燥林地、小桉樹叢。會成小群並到處流浪覓食,12月至隔年8月的非繁殖期期間,紫冠澳洲小鸚鵡在乾燥的桉樹林裡極為常見。以果實、花粉、花蜜為食,舌頭邊緣呈梳狀適於收集花粉和花蜜。在結實或結花累累的樹上,紫頂吸蜜鸚鵡往往會聚集成大群一起覓食,但移動時便又會分散開來。巢築於尤加利樹上的樹洞,巢內沒有襯裡的材料;巢洞分布不密集,以樹幹的節疤為其出入口。每窩可產2~3個卵,雌雄鳥皆會在巢洞裡休息,但還是雌鳥單獨孵卵。
鳥綱(Class Aves)
鸚形目 (Order Psittaciformes)
鸚鵡科 (Family Psittacidae)
鸚鵡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金色羽毛的鸚鵡。清.莊棫〈蝶戀花.綠樹陰陰晴晝午〉詞:「宛轉花旛勤擁護,簾前錯喚金鸚鵡。」
2.裝飾華麗的酒杯。元.關漢卿《魯齋郎》第三折:「三杯酒滿金鸚鵡,六扇屏開錦鷓鴣。」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