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庫查詢時間:234.3747 ms
共 3341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i>Tanna infuscatai> Lee & Hayashi, 2004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阿里山紋翅暮蟬 Tanna infuscata 屬於台灣特有種。本種蟬的複眼為綠色。成蟲腹部的第3腹板兩側具有瘤狀突,而第4腹板則無。在第1-7腹節的背面覆蓋銀色鱗毛,而第8節背面則是覆蓋白粉。翅脈為黑色和綠色相間。成蟲出現在7-8月,棲息於海拔1300公尺的阿里山山區,夜晚有趨光性,雄蟲於黃昏及黎明時鳴叫,下雨天則停止鳴叫。本種之描述主要參考引用 Lee and Hayashi (2004) 與陳振祥 (2004) 所發表之文獻內容。
|
<i>Aepyornisi> sp.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隆鳥亦稱象鳥,是一種原生存於非洲馬達加斯加島的平胸鳥類,在西元1660年左右滅絕。隆鳥成體約3公尺高,體重可達半噸,是已知最重的鳥類。隆鳥蛋的容積亦達7.5公升以上,甚至比一些大型恐龍的蛋還大。
|
<i>Ailuropodai> sp.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受人歡迎的大熊貓,不僅是小朋友為它著迷,也是世界上生物學家與古生物學家共同注目的焦點。它的外型獨特、稀奇,最早法國的生物學家將它歸於浣熊科,但其分類地位卻一直飽受爭議。一些動物學家認為其與熊科的祖先都是祖熊,所以應和熊同屬熊科;但有些專家則認為其型態與熊差異很大,應是與熊科平行發展的另一支,應單獨歸為熊貓科。而且大熊貓雖歸類為食肉目,但卻已逐漸演化成完全依賴竹子為食的食肉目動物。 在更新世中晚期時,大熊貓廣泛的分布在中國大陸的華南地區與相鄰的東南亞地區的溫暖潮濕的竹林。但隨著自然環境的改變,以及人類的活動和發展,使得現存的大熊貓的分布區變得非常狹小,僅剩中國大陸四川西部和北部,以及甘肅南部的高...
|
<i>Amebelodoni> sp. 鏟齒象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鏟齒象的體型大小與現代大象大致相似,但是頭骨部位尤其是下顎骨與門齒,卻有相當大的差異。一般我們所知道的大象,不論是現生的亞洲象、非洲象,甚至也已經滅絕的猛獁象,其門齒都具有一對向上彎曲伸展的上門齒,下門齒則是退化。然而鏟齒象剛好相反,其上門齒退化,而下門齒卻逐漸發展成平鏟狀,下顎骨也呈寬扁狀並與下門齒相接合,形成一個約1公尺長的堅硬鏟子狀下巴。 如此特殊的結構,使得鏟齒象能夠很方便的生活在較淺的河流或沼澤中,並以水草為食,利用牠特有的鏟狀下門牙,將水草從河流或湖泊中鏟起,然後用長鼻與鏟齒下巴緊握住水草,扭轉並撕裂拔起,隨即送入口中。 鏟齒象曾在中新世分布在歐洲、非洲與亞洲一帶。如此特殊且高度特...
|
<i>Ankylosaurus magniventrisi>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甲龍類是由各種甲龍組合而成的一支獨特的類群,其出現時間較晚,直到白堊紀之末才登上歷史舞臺。甲龍身體上部覆蓋著厚厚的鱗片,背上有兩排刺,有個像高爾夫球棒一樣的尾巴,腿短,脖子也很短,在其寬寬的腦袋上有一對角。骨質、釘狀的骨板與錘狀的尾巴為其提供很好的保護作用,幫它抵擋住了大部分的食肉者。
|
<i>Anosteira maomingensisi>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特徵有甲殼特大,心臟形,骨板厚。頸板寬大於長,前端中央後凹。椎板七塊,第七塊後半退化。腹甲後半成「丁」字形,舌腹甲前緣成平緩的波狀線,劍腹甲外緣不平行,向後緩慢尖斜,成圓頂銳角收尾。腹甲的骨橋部分很寬。 分布於中國大陸廣東省茂名。
|
<i>Bellusaurus suii>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蘇氏巧龍是種小型蜥腳類恐龍,長度約4.8米,頸項短小,頸椎中央大約是背脊椎的1.2倍長,頸椎與背椎的側腔非常寬廣,神經棘沒有分支叉開。它是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研究所的考察隊在1982年於新疆準噶爾盆地採集到的。
|
<i>Bienotherium yunnanensisi>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Animalia 動物界 Chordata 脊索動物門 Vertebrata 脊椎動物亞門 Reptilia 爬行綱 Synapsida 單弓亞綱 Therapsida 獸孔目 Cynodontia ?亞目 Tritylodontidae 三列齒科 Bienotherium yunnanensis 雲南卞氏獸
|
<i>Bison antiquusi>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古風野牛存活於距今約一萬年前,分布在歐洲及北美洲等地的草原上,也是眾多古野牛中最著名的一種。它的體型比起現在的美國野牛大約大了15~25%,而且頭上的角也顯著地比較長,不論雄性或雌性頭上均長有一對角,角由骨質的角心外覆角質鞘所組成,橫切面近似圓形。就和現在的野牛一樣,被推測是用來抵禦掠食者的攻擊或是族群之間打鬥和炫耀的功用。 古風野牛並沒有上門齒,下門齒則演變成刮刀型。臼齒為高冠齒,使得牙齒變為比較耐用,而且咀嚼面琺瑯質的紋路特殊,成為鑑定區分的重要特徵之一。
|
<i>Bothriolepis Canadensisi>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魚體外覆蓋扁平的頭甲和軀幹甲,頭甲約呈半環形,軀幹甲多具中背脊,有兩個背鰭和腹鰭。胸鰭很長,向後超過軀幹甲腹壁,推測應有保持平衡的功用。頭甲和軀幹甲上的凹線溝均很發育。 廣泛分布於北半球的淡水湖中
|
曾經查過此詞彙的人也經常查詢以下字詞: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