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420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虛作聲勢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應該趁其不備,發動攻擊,只要能把吳蘭的軍隊打敗,張飛必然就會撤軍。」曹洪接受了這個建議,立刻率領大軍攻打吳蘭的營地,吳蘭果然大敗,張飛亦如所料的撤了駐軍。這段文字中的「先張聲勢」,指的是誇大聲威,張揚氣勢,後來「張」多作「虛張」,以加強語義中「誇大不實」的涵義,「虛張聲勢」這句成語就是從這裡演變出來的,用來形容故意誇大聲威,張揚氣勢,用以嚇阻他人。出現「虛張聲勢」的書證如唐.韓愈〈論淮西事宜狀〉:「今聞討伐元濟,人情必有救助之意,然皆闇弱,自保無暇,虛張聲勢,則必有之。」
矯枉過當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的霸主。但是伍子胥從來沒有忘記楚平王的殺父之仇。後來楚國攻伐蔡國,伍子胥便藉救援蔡國的名義,發動吳兵攻打楚國,攻下楚國的都城郢。此時楚平王早已死去多年,復仇心切的伍子胥命令兵士們挖開楚平王的墳墓,鞭笞屍骨。後人評論這件事情,認為:「兒子為父親復仇,臣子討伐逆賊,本來是發自至誠之舉,但是伍子胥的做法已經超出常理,反而不合乎中庸之道了。」後來「矯枉過正」這句成語就從這裡原文的「矯枉過直」演變而出,用來指人糾正偏差超過適切程度,反而不符合中庸之道。
潛心積慮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處心積慮」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春秋》:「夏五月,鄭伯克段于鄢。」這段史料是記載春秋時期,鄭伯即位,把都城超過國土三分之一的京地封給其弟共叔段,又放任段佔領西鄙和北鄙,到後來段企圖謀反,想強奪王位,母親武姜打算開城門作內應。鄭伯知道後立刻派兵攻打,在鄢這個地方打敗段,段逃到共國。《穀梁傳》針對這個事件評論道:稱「莊公」為「鄭伯」,是譏諷他有失為人兄長;但是直接稱公子共叔段為「段」,則是貶低他,因為他已經失去作為一個公子和弟弟所應有的禮節。相較下,《春秋》經文褒貶之義,鄙視段的程度超過鄭伯。至於對莊公的非議,則在於他「處心積慮」地去實踐把段殺掉的心願。這是說身為兄長的莊公,故意放縱...
迎刃以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迎刃而解」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杜預是西晉時的著名大將,他的學識淵博,時人稱為「杜武庫」。據《晉書.卷三四.杜預列傳》載:蜀漢滅亡之後,孫吳偏安江東。於是晉武帝派杜預為「鎮南大將軍」,統軍攻打東吳。戰事進展得很順利,短短數日就攻占吳國許多城池,吳軍都督孫歆等人被俘。杜預想要趁勝追擊,但有官員表示反對。他們認為吳國立國已久,一下子很難攻下;而且南方正是雨季,容易河水氾濫,行軍不易;加上天氣炎熱,疫病容易流行。不如暫停進攻,等到冬天再說。但杜預舉出當年樂毅的濟西之戰為例,認為「我軍現在士氣旺盛,如果趁機伐吳,就像用刀劈開竹子一樣,只要劈開前面幾節,下面也會順著刀勢輕易地劈開了」。晉武帝...
分崩蕩析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問答之語,而成《論語》一書,其中可見孔子思想的脈絡,以及他的治學方式。在〈季氏〉篇中記載,由於季氏要攻打顓臾,所以輔佐季氏的子路和冉求來請教孔子的意見。孔子回答:「一個國家如果財富平均,人民就不虞匱乏;如果上下和睦,人民就能安居樂業;國家之內沒有禍亂,就不會傾覆。如果他國的人民不服,那就以德行感化他們,使他們來歸。他們來歸之後,就要使他們安定。如今你們兩人輔佐季氏,不能德化他國的人民,邦國分裂瓦解,無法保全,反而要在國內動兵征伐。我怕季氏的憂患,不是遠在顓臾,而是近在朝中啊!」後來「分崩離析」這句成語從原文中摘出,就用來形容國家或集團的分裂瓦解。
不犯秋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秋毫無犯」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據《史記.卷七.項羽本紀》載,項羽代秦,進入關中後,劉邦的部屬曹無傷派人來告密,說劉邦攻破秦咸陽想要在關中稱王,並且把珍寶據為己有。項羽聽了很生氣,決定攻打劉邦。項羽的叔父項伯知道這個消息後,想到好友張良正在劉營,於是連夜趕去見他,要他快點離開。可是張良不肯,反而引他見劉邦。劉邦向項伯獻酒祝壽,定下兒女婚約,接著說:「我自進入關中後,軍紀嚴明,秋毫般細微的東西都不敢動用,官民登記簿冊,查封府庫,日夜等待將軍早日到來。我所以派兵鎮守函谷關,是為了防止盜賊出入,和突發的事變。我日夜盼望將軍到來,怎麼敢造反呢!希望回去代為向將軍說明。」項羽聽到項伯的轉述,...
攻城野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攻打城池,在野外作戰。形容四處作戰。《墨子.節用上》:「攻城野戰死者,不可勝數。」《元史.卷一二四.忙哥撒兒傳》:「濟大川,造方舟,代山通道,攻城野戰,功多於諸將。」
禍稔蕭牆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禍起蕭牆」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蕭牆是古代宮廷內當做門的屏風,何晏《論語集解》引鄭玄注︰「蕭之言肅也。牆謂屏也。君臣相見之禮,至屏而加肅敬焉,是以謂之蕭牆。」所以蕭牆用來比喻內部,災禍從蕭牆那樣近的地方引起,表示禍亂起於內部,而非外來。在《論語.季氏》篇中記載,由於季氏要攻打顓臾,所以輔佐季氏的子路和冉求來請教孔子的意見。孔子回答:「一個國家如果財富平均,人民就不虞匱乏;如果上下和睦,人民就能安居樂業;國家之內沒有禍亂,就不會傾覆。如果他國的人民不服,那就以德行感化他們,使他們來歸。他們來歸之後,就要使他們安定。如今你們兩人輔佐季氏,不能德化他國的人民,邦國分裂瓦解,無法保全,反而...
秋毫無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秋毫無犯」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據《史記.卷七.項羽本紀》載,項羽代秦,進入關中後,劉邦的部屬曹無傷派人來告密,說劉邦攻破秦咸陽想要在關中稱王,並且把珍寶據為己有。項羽聽了很生氣,決定攻打劉邦。項羽的叔父項伯知道這個消息後,想到好友張良正在劉營,於是連夜趕去見他,要他快點離開。可是張良不肯,反而引他見劉邦。劉邦向項伯獻酒祝壽,定下兒女婚約,接著說:「我自進入關中後,軍紀嚴明,秋毫般細微的東西都不敢動用,官民登記簿冊,查封府庫,日夜等待將軍早日到來。我所以派兵鎮守函谷關,是為了防止盜賊出入,和突發的事變。我日夜盼望將軍到來,怎麼敢造反呢!希望回去代為向將軍說明。」項羽聽到項伯的轉述,...
措心積慮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處心積慮」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春秋》:「夏五月,鄭伯克段于鄢。」這段史料是記載春秋時期,鄭伯即位,把都城超過國土三分之一的京地封給其弟共叔段,又放任段佔領西鄙和北鄙,到後來段企圖謀反,想強奪王位,母親武姜打算開城門作內應。鄭伯知道後立刻派兵攻打,在鄢這個地方打敗段,段逃到共國。《穀梁傳》針對這個事件評論道:稱「莊公」為「鄭伯」,是譏諷他有失為人兄長;但是直接稱公子共叔段為「段」,則是貶低他,因為他已經失去作為一個公子和弟弟所應有的禮節。相較下,《春秋》經文褒貶之義,鄙視段的程度超過鄭伯。至於對莊公的非議,則在於他「處心積慮」地去實踐把段殺掉的心願。這是說身為兄長的莊公,故意放縱...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