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39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62.1305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魁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北斗七星中形成斗形的四顆星。一說為其中離斗柄最遠的一顆星。
教師素質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由一些教育家、思想家總結概括而成,並在他們的著作中表達出來的。教師職業素質是指教師在從事教育勞動過程中形成的比較穩定的道德觀念、行為規範和道德品質的總和,它是調節教師與他人、教師與集體及社會相互關係的行為準則,是一定社會或階級對教師職業行為的基本要求。 關鍵字中文關鍵字:教師素質英文關鍵字:Teacher Quality 參考資料吳清山、林天祐/著。教育小辭書,頁110-112。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超媒體教學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訊可依使用者之需要而由不同方式串連,組成動態;網狀之鏈結路徑,可以是多媒體系統,或是在單一的電腦環境中形成。超媒體之課程軟體,在學習成效上之正面效果與優點如下:1.超媒體系統以電腦科技模擬人類記憶之結構,故能提供現成之知識結構使外在資訊容易轉換到我們內在之認知結構上。2.多種形式之資訊呈現方式使資訊更容易被記憶。3.超媒體之學習環境包含由具體到抽象之學習活動,並可以達成各種由低層次到高層次之學習目標。4.超媒體實現了個別化教學之理想。5.超媒體系統協助學習者增進了"如何學習"之技巧,並使學習教學內容更加有效,且提供學生訓...
文無加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文不加點」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古人書寫時,如遇錯字,就在寫錯的地方塗一點墨,表示刪去。所以「文不加點」就表示文章一揮而就,不加以塗改,用來形容文人的才思敏捷,可以下筆成章,如東漢的禰衡寫〈鸚鵡賦〉時就「文不加點」。禰衡恃才傲物,不為曹操所容,因此曹操將他送到黃祖那邊。有一次黃祖的兒子黃射大宴賓客,有人獻上鸚鵡,黃射請禰衡即席為這隻珍禽作一篇賦。禰衡答應了,他並在賦中形容自己寫這篇賦時,下筆如飛,沒有任何的錯字和修改,很快地便將〈鸚鵡賦〉完成了。後來「文不加點」這句成語被用來形容文思敏捷、下筆成章,通篇無所塗改。後來「文不加點」就用來形容人的才思敏捷,援筆立成,不需塗改。
高山薔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果熟期九至十一月 美麗卻不可近高山薔薇是台灣固有的落葉性小灌木,喜歡陽光充足之處,常在中高海拔的草原中形成小面積的群落,它銳利的莖刺常會勾傷登山的遊客。<註2>以合歡山由翠峰至昆陽一帶生長的最為茂密,五月開始從海拔一千多公尺的地上開始往上開,到了六、七月,高海拔的地區也能見到在晴空下搖曳的高山薔薇,而到了秋天,鮮紅色的果實也一樣燦爛的奪人眼目。<註1> 藥用根及果實可為藥用。果實俗稱為"山刺梨",味道甘且酸、微澀,性平,能消食、健脾、止痢,用以治療積食腹脹等症狀。<註3> 關鍵字中文關...
通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慣例、常規。《文明小史》第五一回:「船上的通例,是不準吸鴉片煙的,要是看見了吸煙的器具;要望海裡丟的。」
小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書法上指草書中形體較小,筆畫較簡省而不易辨認的字體,相對於大草而言。如唐朝懷素有〈小草千字文〉。
細葉複葉耳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介紹蚌殼蕨科(Dicksoniaceae)金狗毛蕨屬(Cibotium)的細葉複葉耳蕨,一般被歸為中形的地生植物,其性偏好高溫多濕的環境,適合其生長的溫度大約落在攝氏二十度至二十八度之間,具有耐陰性,稍具耐旱性,喜好蔭蔽且空氣濕度相對較高的環境。細葉複葉耳蕨大多分布於亞洲熱帶及亞熱帶、日本、韓國等地區,而在台灣則通常生於低海拔山區或海邊的丘陵地斯,常可見其生長於林下或林緣蔭蔽處等地。(註2) 莖蚌殼蕨科(Dicksoniaceae)金狗毛蕨屬(Cibotium)的細葉複葉耳蕨,地上生,其根狀莖呈匍匐狀,甚長,其上被有鱗...
蘭德變革動因模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變革動因模式(rand model)這個模式是由蘭德社團,在對美國聯邦政府資助的70年代四項主要課程計畫的評價過程中形成的。研究人員根據他們的調察結果得出結論:在學校決定採納新的課程計畫之後,課程變革的主要障礙存在於學校的組織動員之中,困難在於人們已經習慣於原來的一套做法。根據這一原因,蘭德模式強調在課程編製過程的各種階段(尤其課程實施階段)中的組織變數,無論是支持性的還是抵制的,都要予以注意。蘭德模式認為變革過程包括三個階段:(1)發起階段;(2)實施階段;(3)合作階段。在發起階段,課程變革的領導者,要努力使大家支持...
佩特拉古城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佩特拉古城佩特拉(Petra)為一位在約旦西北部的高原城市,約莫在兩千多年前,阿都馬人和奈伯特人(Nabatea)均曾建都於此地。而「佩特拉」一詞在阿拉伯語中意思為「被開鑿過的岩石」,概觀佩特拉古城實在岩石上雕鑿而成,其音砂岩高山的豐富色彩而聞名於世,各式岩石在扭曲的岩層之中形成特殊的曲線,搭配多樣的顏色,其貌令人印象深刻,而城中的建築物在朝陽或晚霞的映照之下轉為玫瑰色(註1),故又有人稱其為「玫瑰紅古城」。另有傳說指佩特拉即為摩西點石出水之處。而目前為止已經發掘的被特拉古城遺跡大概為其原址的一百分之一,仍有許多可探究之...
我是貓頭鷹博士,
有問題可以問我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