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76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腳本;歌詞集 (2)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戲劇名詞。本詞來自於義大利文 ──「小書」(little book)的意思。在音樂劇中,則指歌曲間的對話。另外的用法是,作家的姓名被簽在「歌詞由」(book by)某某人所作之後,例如:《慶典》由莫斯哈特(Moss Hart)所作;《哦,凱!》(Oh, Kay!)由紀伯爾東(Guy Bolton)和彼得沃德浩斯(P. G. Wodehouse)所作。
J. P. Mobley《Dictionary of Theatre and Drama Terms》.
匕首舞 (2)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儀式名。《匕首舞》(Dirk Dance)為曼島(Isle of Man)上一種古代塞爾特人(Celtics)之單人舞,被稱為《王者之匕首舞》(the Dirk Dance of the King´s of Man)。一般認為乃古代王者入會儀式(Initiation Ceremony)中之一部份,由王者之配劍侍衛舞蹈。此為一種奉獻式之舞蹈,仍保存有祭典之性質。舞者雙手握匕首於身前,雙目注視匕首,以輕快而跳躍之步伐,繞圓圈而舞;然後將匕首置於地上,繞匕首以及越過匕首而舞。最後朝向匕首行進,表示致敬之意。
W. G. Raffe《Dictionary of the Dance》1964.
阿巴奈拉舞 (2)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舞名。阿巴奈拉舞(Habanera)是西班牙舞曲之一種,後傳至古巴,為古巴首都哈瓦那(Havana)之一種有歌有舞之舞蹈。音樂是用緩慢至中板之2/4拍子,其節奏與探戈(Tango)相同。此舞為一種雙人舞,男女面對面,舞時配合歌唱而做出表達歌意之各種姿勢。舞蹈風格緩慢而穩重。手臂、臀部、頭部及眼睛,均有動作。令人感覺似乎源自摩爾人(Moorish)或東方。有人認為係來自非洲之黑人,先傳入古巴,再傳至西班牙。亦有人認為傳入路線正相反,先傳入西班牙,再傳至古巴,1850年左右又再重傳回西班牙。最早期之阿巴奈拉舞為《阿里格利托》(Areglito),由西班牙作曲家伊拉迪耶(Yradier)在1840年...
W. G. Raffe《Dictionary of the Dance》1964、王沛綸編著《The Concise Dictionary of Music》民國八十四年。
即興 (2)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即興」原屬於一種創作活動。教師藉設定之主題及教學上的領導,啟發學生的想像力,並作適度的表現,使成為一種具有教育價值的表演。「即興」可以視為一種「對等的因素」,且具有兩個方向相對的效應。如「即視、即興」為一種經驗。當我們透過感官接觸時,會產生個人自發的觀念。而這些觀念與身體、物體、空間、舞伴、能量、音樂、事件等因素有關,是一種可表演、可實驗的活動。也就是說即興可以透過感覺及認知深入個人內在的世界。即興也可視為一種內在世界到外在世界的一種自發的創作。即將已貯藏於內心的「印象」,做自發的、有企圖的表現,形成另一種新的外在世界。其內容與表現形式取決於個人或團體,隨而在「經驗」及「印象」方面形成一個新...
空;男子假面舞劇 (2)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舞劇形式。《khon》是泰國的宮廷古典假面舞劇,它源自偶戲「南」(Nang,泰國的一種皮影戲,類似印尼的Wayang Kulit)並演出《羅摩金》(Ramakien)選粹或其他的民間故事,《羅摩金》乃《羅摩衍那》〔見Ramayana〕的泰國版本。男舞者以啞劇舞蹈表達說書人所吟唱的內容,由歌唱者和「piphat」樂團伴奏。演出文本包括兩種文學風格,一種是詩歌敘述詩(Kampak),另一種是押韻的散文及對話(ceraca)。表演者限演出男性、女性、惡魔或猴子四大角色類型中的一種;負責演出運動員般強壯動作形的演員,他們要精心設計戰爭啞劇。面具的臉譜均被嚴格規範,這些面具都是全頭形的假面,不像日本或印...
《Cambridge Dictionary of Asian Theatre》.
動態平衡 (2)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力學名詞。同動力平衡〔見Dynamic Equilibrium〕。
荷他舞 (2)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舞名。是一種雙人舞。亞拉岡(Aragon)(為西班牙早期一王國)人稱其為亞拉岡專有的舞蹈,但亦承認是從安大露西亞(Andalusia)傳過來的。在西班牙及附近地區都知道這個舞。對於這個舞的來源,頗有爭議。一般言之,是從安大露西亞的《方當戈舞》(Fandango)演化而來。此舞在亞拉岡和瓦倫西亞(Valencia)兩地,非常流行。表演時,由一對對的舞者相對而立,女舞者只隨男舞者的舞步而舞,而男舞者則可從四十種舞步中選擇其舞步。舞蹈用3/4或3/8節拍。舞者穿繩子作鞋底的鞋子,兩個舞伴相對移動,作為舞蹈的開始,然後可以採取任何種舞步。舞蹈中可暫時中止,由人唱歌,舞者可以藉此休息一下。在以吉他或風笛...
W. G. Raffe《Dictionary of the Dance》1964.
表現主義 (2)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學派名。在現代藝術中,「表現主義」是指二十世紀初期,以德國為中心的一派畫家所鼓吹之一項藝術運動。這項運動是以扭曲、誇張及象徵的手法來描繪藝術家本人對事物的主觀看法。1909年抽象繪畫理論創始人康汀斯基(Wassily Kandisky)和奧國畫家馬克(Franc Marc)合辦《藍騎士藝術年刊雜誌》,該雜誌不但刊載德國及世界各地的繪畫活動及思想潮流,同時也刊載音樂及表演藝術的新觀念。音樂家荀貝格(A. Schönberg, 1874-1951)不但在「藍騎士年刊」發表他的無調性音樂理論,同時也發表他的自畫像。荀貝格的繪畫深受佛洛依德(Sigmund Freud, 1856-1939)心理學影響...
Don Michael Randel Ed.《The New Harvard Dictionary of Music》1986、《The Encyclopaedia of the 20th Century Music》、《Dictionary of Art and Artist》、A. Roberson《The Dauce Handbook》1988、《西洋美術辭典》雄獅美術出版。
太平鼓 (2)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舞名。民間舞蹈。也叫《單鼓》、《扇鼓》等。此舞主要特徵是手執一種有柄的單面扇形鼓,以鼓錘或鞭擊之而舞。有人認為是古代《鞞扇鼓》的傳承與演變。清代《听雨叢談》一書記載了太平鼓的形制:「以驢、羊之皮冒於鐵圈,作紈扇式,柄末有大圈,貫以鐵環,隨撾隨搖,錚錚聒耳」。「小者如盤如鏡,更有大如石瓮者」。在除夕、上元、燕九期間,街市上常有表演《太平鼓》的舞蹈隊伍。當舞者敲擊作舞時,鼓聲、環聲、喧笑聲、哄鬧聲,耳為之震」。巫師所舞《太平神鼓》,其鼓式及舞法大體與民間相同,但舞技更高,有〈掬腿擊鼓〉、〈旋轉擊鼓〉、〈吸腿跳後跪地擊鼓〉及〈烏龍絞柱〉擊鼓等。還有的可做出〈耍鼓〉、〈擊鼓下腰〉、〈數鼓相互拋接〉等高...
漸強 (2)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劇場演出名詞。在戲劇演出中,增加劇情發展速度,以營造高潮的氛圍。
J. P. Mobley《Dictionary of Theatre and Drama Terms》.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