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44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437.505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地藏菩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佛教菩薩。四大菩薩之一。根據《地藏菩薩本願經》的說法,他原是婆羅門子,曾祈求釋迦牟尼幫他邪惡的母親脫離地獄。後誓度盡地獄中一切眾生。他被認為是菩薩大願的代表。雖然《地藏菩薩本願經》可能是中國人撰寫的,但不會因此影響中國佛教徒對他的信仰。傳說他曾化身投生新羅國王族,姓金名喬覺,出家來華,入九華山,居數十年圓寂,肉身不壞,因此九華山被認為是地藏菩薩的道場。地藏菩薩的像多作比丘相,有光環,兩眉間蓄髮一簇,手持法杖。也作「地藏」、「地藏王」、「地藏王菩薩」。
百丈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3.唐朝百丈懷海禪師。福州長樂人。從西山慧照法師出家,後到江西向馬祖道一禪師參學,並在道一處得到證悟。道一圓寂後,初住石門,後住大雄山。大雄山岩巒高峻,有百丈山之稱,所以世人稱他為「百丈懷海」。懷海除繼承道一的禪法外,並將禪法運用於勞動中,實行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規制,折衷大小乘戒律,首創禪院的清規。
渾淪吞棗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高僧。諗,音ㄕㄣˇ。精心玄悟,受法於南泉普願禪師。主張真正的見性,身邊事物隨手拈來,啟人禪機。昭宗時圓寂,年一百二十,諡真際禪師,世稱為「趙州古佛」。 (3) 南泉:釋普願(西元748∼834),唐高僧。精練玄義。貞元十一年,掛錫池陽南泉山,自建禪齋,足不下南泉三十餘載。有「南泉斬貓」公案留世。 (4) 鎮州:地約在今河北正定縣一帶。後漢時稱鎮州,宋代初期延用,後升為真定府。 (5) 九峰:生卒年不詳。曾受法於延壽禪師。 (6) 延壽:釋延壽,生卒年不詳。棄吏出家,五代時於杭州永明寺,倡導禪淨兼修,發揚「淨土思想」,圓寂後賜號「智覺禪師」。 (7) 渾崙:同「囫圇」、「渾淪」。指整個...
示寂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佛教稱佛、菩薩、高僧死亡。寂,即圓寂。本指達到不再輪迴的境界,但亦用來稱出家眾的去世。清.錢謙益〈洞聞禪師塔銘〉:「天啟三年七月,洞聞禪師示寂於破山之禪院。」
佛圖澄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晉代一位高僧的法號。本姓帛,西域人,九歲出家,並曾兩度到罽賓學法,晉懷帝永嘉四年來洛陽,時年七十九歲。由於他學識淵博,一時名德如釋道安、竺法雅等皆來受學,門下受業的常有數百人。洛陽一帶也由於他的影響,競造寺院,僧人甚眾。後趙建武十四年圓寂,年一百一十七歲。
印光法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年,《印光法師文鈔續編》印行出版,印光法師親自作序。一九四0年(民國廿九年)夏曆十一月初四日印光法師圓寂於靈巖山寺。印光大師的一生,與他的語言、文字一樣,平直無奇、質樸無華。他生前座下皈依的在家弟子不下十萬,但是他一生不任寺廟住持,不收剃度徒弟,不募捐化緣。著名教育家、文學家葉聖陶曾經在上海拜見過印光法師,撰有「兩法師」一文。葉不是佛教徒,但他在文章中說道「這位老人在宗教界的地位崇高極了」(1)。事實確實如此,在大師離去半個世紀之後的今天,我們讀他的《文鈔》,猶凜凜然,生氣蓬勃,常為其精闢卓越的見解、正直坦蕩的襟懷而肅然...
神會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4.人名。(西元686~760)俗姓高,唐襄陽人(今湖北省)。六祖慧能弟子。慧能圓寂後,北上宣揚慧能頓悟禪法。曾在滑臺同北宗禪師辯論,抨擊北宗為旁門,致使北宗禪法沒落,並使慧能成為禪宗的正流地位。弟子有無名、法如等。著有《顯宗記》一卷。
渾掄吞棗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高僧。諗,音ㄕㄣˇ。精心玄悟,受法於南泉普願禪師。主張真正的見性,身邊事物隨手拈來,啟人禪機。昭宗時圓寂,年一百二十,諡真際禪師,世稱為「趙州古佛」。 (3) 南泉:釋普願(西元748∼834),唐高僧。精練玄義。貞元十一年,掛錫池陽南泉山,自建禪齋,足不下南泉三十餘載。有「南泉斬貓」公案留世。 (4) 鎮州:地約在今河北正定縣一帶。後漢時稱鎮州,宋代初期延用,後升為真定府。 (5) 九峰:生卒年不詳。曾受法於延壽禪師。 (6) 延壽:釋延壽,生卒年不詳。棄吏出家,五代時於杭州永明寺,倡導禪淨兼修,發揚「淨土思想」,圓寂後賜號「智覺禪師」。 (7) 渾崙:同「囫圇」、「渾淪」。指整個...
彥琮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名。(西元557~610)姓李,出家名道江,為北朝高僧。齊末入晉陽講仁王經於宣德殿,齊亡,周武帝召為通道觀學士,時武帝毀滅佛教,乃更名為「彥琮」。隋初圓寂。譯經凡二十三部,一百餘卷。
佛教音樂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歌頌佛德的清淨音聲或曲調。釋迦牟尼時代,出家人對於歌舞的態度頗為謹慎,在他們圓寂後,為了宗教的傳教與教團的維持,遂有經典朗誦的產生,而逐漸發展成為音樂。佛教音樂自印度傳入中國後,大盛於唐室宮廷,並促成唐代樂舞的高度發展。主要用於講經儀式、朝暮課誦以及道場懺法,藉以啟請十方諸佛菩薩、讚詠聖賢或誦持經典。由於所授淵源不同,故分為南北兩體,閩南以較熱鬧的鼓山調為主,後來並發展為子弟戲;北方則以正統的海潮音為主,所唱出的梵音如海浪般有波波相湧,層層相交之感。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