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35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47.2046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喜容可掬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敢緊回報予司馬懿。司馬懿不信,令軍隊停在原地,自己騎著快馬到城前眺望。一看之下,果然不假,諸葛亮高坐城樓之上,笑容滿面地彈琴,左右各站一個小童,一個手捧寶劍,一個拿著拂塵驅趕蚊蠅。城內百姓則是低頭灑掃,完全沒有禍到臨頭的驚慌。司馬懿見狀,以為諸葛亮是要誘敵深入,城內必有伏兵,於是決定暫且退兵。諸葛亮料想司馬懿當會整軍再來攻,便趁著魏軍退兵的空檔,帶著全城百姓與軍士,棄守西城,退入漢中。而他在這場交戰中,不費一兵一卒便以計退兵,不但在當時令人驚嘆,後世更有人作詩讚曰:「瑤琴三尺勝雄師,諸葛西城退敵時。十五萬人回馬處,土人指點到今疑。」而諸葛亮在大敵當前時,猶能「披鶴氅,戴綸巾」,「笑容可掬,焚香...
赤嵌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位於臺南市民族路的古蹟。創建於明永曆七年(西元1653)。此樓原為荷蘭人所建,本稱為「普魯民遮城」,是荷蘭人商業及行政中心。明永曆十五年,鄭成功驅逐荷蘭人後,便設府署於此城。清康熙六十年(西元1721)朱一貴之役,樓門曾被破壞,後亦迭遭災禍,致使屋宇傾毀,然城牆卻依然堅固如昔。光緒十二年在此樓中央建文昌閣,西南隅建海神廟。今道路入口處,存有一對石獅,城樓下方有一排碑林,由九隻贔屭駝著,碑文為乾隆皇帝親撰,石碑四周有龍紋浮雕,甚為別致。樓本身建築亦精巧可觀。現屬臺閩地區一級古蹟。也作「赤崁樓」。
張孝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現存 220餘首,其中尤以表現愛國思想、反映社會現實的作品成就最為突出。如〔浣溪沙〕《荊州約馬舉先登城樓觀》寫"萬里中原烽火北",表達了對在金人統治下的北中國的懷念;〔水調歌頭〕《和龐佑父》以"剪燭看吳鉤","擊楫誓中流",表達北伐抗敵的熱情。他的代表作〔六州歌頭〕"長淮望斷"概括了自紹興和議、隆興元年符離兵敗後20餘年間的社會狀況,對於南宋王朝不修邊備、不用賢才、實行屈辱求和的政策,表示了極大的憤慨。詞中寫道:"聞道中原遺老,常南望、翠葆霓旌;使行人到此,忠憤氣填膺,有淚如傾。"據說當時他在建康留守席上賦此詞,張浚讀了...
腐鼠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惠施為梁國相,莊子往見之。惠施聽左右言,以為莊子此行欲取而代之,故懼。莊子往見之,以鵷雛自比,非練食不食,非醴泉不飲。今有一鴟得腐鼠,見鵷雛飛過,以為欲奪腐鼠,故嚇鵷雛。借以諷刺惠施的恐懼。典出《莊子.秋水》。後比喻庸俗的人所珍愛的物品。唐.李商隱〈安定城樓〉詩:「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鴛罈騢未休。」
赤崁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位於臺南市民族路的古蹟。創建於明永曆七年(西元1653)。此樓原為荷蘭人所建,本稱為「普魯民遮城」,是荷蘭人商業及行政中心。明永曆十五年,鄭成功驅逐荷蘭人後,便設府署於此城。清康熙六十年(西元1721)朱一貴之役,樓門曾被破壞,後亦迭遭災禍,致使屋宇傾毀,然城牆卻依然堅固如昔。光緒十二年在此樓中央建文昌閣,西南隅建海神廟。今道路入口處,存有一對石獅,城樓下方有一排碑林,由九隻贔屭駝著,碑文為乾隆皇帝親撰,石碑四周有龍紋浮雕,甚為別致。樓本身建築亦精巧可觀。現屬臺閩地區一級古蹟。也作「赤嵌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環類的東西。《西京雜記》卷一:「戚姬以百鍊金為彄環,照見指骨。」《資治通鑑.卷一二六.宋紀八.文帝元嘉二十八年》:「魏人以鉤車鉤城樓,城內繫以彄緪。」
安平古堡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臺灣重要古蹟。地點在今臺南市安平區國勝路二十八號。明天啟四年(西元1624年)荷蘭人自印尼爪哇運來建材,開始構建臺灣第一座城堡,至崇禎七年(西元1634年)才完成。原稱為「熱蘭遮城」,鄭成功定居此地,又稱為「王城」、「臺灣城」;清乾隆以後又稱為「赤崁城」。清同治十年(西元1871年),英軍來犯,城內軍火庫爆炸,死傷慘重,城牆毀壞。光緒六年(西元1880年),沈葆禎修「億載金城」時,曾利用此城的牆石,荒廢更甚。光緒二十二年(西元1896年),日本人將內城城基毀敗後改建海關宿舍,並加建了一個小城樓,四周圍上紅磚,成為一長方形高臺,即今古堡的樣子。在古堡前方仍存有一面高三丈餘的殘牆,正是原來熱蘭遮城的原蹟。現屬臺閩地區一級古蹟。
臨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登高遠望。唐.杜甫〈登兗州城樓〉詩:「從來多古意,臨眺獨躊躇。」
承恩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臺北府城的北門遺跡,也是臺北市唯一的一級古蹟。興建於清光緒五年(西元1879)。當時的臺北府城,共有東、西、南、北四大城門與小南門。東門稱「景福門」,西門稱「寶成門」,南門稱「麗正門」,北門稱「承恩門」,小南門稱「重熙門」。城周一千五百餘丈,北門與東門皆附外郭,北門城郭額題:「巖疆鎖鑰」。今日除此門仍保持原貌外,餘門不是已拆廢,即是後來改建的。此門以大直山之山石砌成,中有拱門,傳統歇山式飛簷屋頂,不見柱廊的封閉式城樓,朱紅的厚牆直接頂住了簷口,建築格式非常獨特。今址在臺北市忠孝西路、博愛路、延平南、北路與中華路的交叉口。
漁家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以捕魚為業的人家。唐.王維〈登河北城樓作〉詩:「岸火孤舟宿,漁家夕鳥還。」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