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30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687.5132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藝旦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漸沒落後,賣身的事例才不時有聞。臺灣藝旦主要始於清同治年間到臺灣光復為止,主要聚集之處為今之臺北大稻與臺南,大稻藝旦的全盛時期約為大正九年(一九二○年),當時藝旦約有三百多人,到了昭和十年(一九三五年)只剩八十多位。由於彼時臺灣正值墾殖社會急遽發展時期,男女比例不均,普通人家為了要張羅生計,不得不將女兒賣給人學做藝旦,一賣千休、永不言贖;甚至有先賣為他人養女,再轉賣到藝旦間的例子。 大稻
黃玉階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生平黃玉階(1850年-1918年),字蓂華,清道光三十年(1850)四月二十五日生於彰化縣大肚堡(今臺中市梧棲區)。原籍福建泉州,其先祖於乾隆間渡海來臺,營商為業。玉階少好學,曾讀經史,於1870年學習中醫,1876年開始執業,1882年全家遷至臺北大稻經營醬菜坊,並繼續從事中醫。1884年中法戰爭,協助巡撫劉銘傳募勇抵禦法軍侵臺,事後獲清廷頒授五品軍功銜。1895年,台灣日治時期開始後,他繼續在醫界服務,並於1897年正式取得日本政權發給的中醫師執照。 事蹟黃玉階對台灣社會最大貢獻在於推動台灣社會現代化。他於19...
波麗路西餐廳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創始於1934年的西餐廳,位於現今台北市民生西路314號,是日治時期台灣文人雅士重要的聚集、交際場所。 創立與時代意義日治時期,在洋行與領事館林立的區位影響下,早受歐美文化影響的大稻,在台北市算是最早接受「洋化」之地。1930年代,「純喫茶」的咖啡廳如雨後春筍般的出現,1934年開張的「波麗路」也是其中之一,以精緻西式套餐和一流的音響設備聞名。(註1)1934年,曾在日人開設的西餐廳「維特」學習廚藝的廖水來創辦了「波麗路」。因為對藝術與音樂的愛好,廖水來以法國名作曲家拉威爾一首圓舞曲『BOLERO』作為店名(ボレロ),...
波麗路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創始於1934年的西餐廳,位於現今台北市民生西路314號,是日治時期台灣文人雅士重要的聚集、交際場所。 創立與時代意義日治時期,在洋行與領事館林立的區位影響下,早受歐美文化影響的大稻,在台北市算是最早接受「洋化」之地。1930年代,「純喫茶」的咖啡廳如雨後春筍般的出現,1934年開張的「波麗路」也是其中之一,以精緻西式套餐和一流的音響設備聞名。(註1)1934年,曾在日人開設的西餐廳「維特」學習廚藝的廖水來創辦了「波麗路」。因為對藝術與音樂的愛好,廖水來以法國名作曲家拉威爾一首圓舞曲『BOLERO』作為店名(ボレロ),...
鄧雨賢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錄1 成長背景2 音樂生涯3 評價4 參考書目 成長背景鄧雨賢(1906-1944)生於桃園龍潭的書香世家。長大之後由於全家搬到大稻居住,進入艋舺公學校就讀。就讀師範學校期間,鄧雨賢也嶄露了十分難得的音樂才華,並且精通許多樂器。因此,他雖然獲得了穩定的教職,卻還是辭去教師工作投入音樂創作。(註1) 音樂生涯在1920-30年代的台灣,戰爭尚未爆發,社會較安定且城市生活開始發達,喫茶店、舞廳等流行場所大量興起。也使大眾娛樂的生活更得到重視,因此台語流行樂也得到了一發展的空間。(註2)鄧雨賢在1933年獲古倫美亞公司禮聘...
臺大醫院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的簡稱。前身為民國前十六年於大稻所設立的大日本臺灣病院。後經改制改名,於三十八年改為現名迄今。
靈安社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臺灣著名的北管音樂團體。清同治十年(西元1871)創立於臺北大稻(今延平、建成及大同區一帶)。初時乃為配合霞海城隍的祭祀活動而成立,後擴至其他慶典活動。民國七十五年曾獲頒薪傳獎,對我國民俗技藝的傳承延續,貢獻極大。
明潭抽蓄水力發電工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臺灣重大建設之一。於民國七十六年九月十三日動工,預計於八十三年底全部竣工。工程主要以日月潭為上池,車車站附近的水里溪谷為下池,利用上、下池間約三百八十公尺的平均落差,作為抽蓄水力發電。由於抽蓄機組具有大型水力機組的特性,機組容量大,反應速度快,穩定性及安全性高,可隨時調節電力系統的供應量,穩定電壓及頻率,提高供電品質。
魚路古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位於臺灣北部陽明山公園區中的古道。清光緒年間已由士林修築至金包里(即今之新北市金山),是當時金包里漁民運送魚貨至士林、大稻、大龍峒等市集的道路。故稱為「魚仔路」。現今古道部分遺蹟仍存,由陽明山擎天崗進入。
蟶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福建、廣東一帶在海濱飼養蟶類的田。也稱為「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