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06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44.9115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手忙腳亂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在所引典源中,禪師開示信眾,開悟須要及時,不能耽誤,切莫等到報應當頭,才如落入滾水鍋中的螃蟹那般忙亂慌張,即使生有八足也不管用。這裡的「手腳忙亂」是忙亂慌張、舉止失措的意思。後來成語演變作「手忙腳亂」。常見於戲曲、小說中。如元.關漢卿《蝴蝶夢》第二折:「撲咚咚階下升衙鼓,諕的我手忙腳亂。」《三俠五義》第九回:「眾人不知有何用處,只得按著吩咐的樣子盪起。一個個手忙腳亂,整整鬧了一夜,方才盪得。」均是同樣的用法。而另在《五燈會元.卷一一.鎮州大悲和尚》中也可見到「手忙腳亂」一詞,此處有僧人問禪師,如何才是佛菩薩的大悲之境?禪師回答「手忙腳亂」,意思是佛菩薩為救度眾生痛苦,因此十分忙碌,這種心境即是...
天理昭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道德公理彰顯,報應分明。《初刻拍案驚奇》卷一三:「誰知家私付之烏有,並自己也無葬身之所。要見天理昭彰,報應不爽。」《二刻拍案驚奇》卷五:「如此劇賊,卻被小孩子算破了,豈非天理昭彰!」也作「天理昭昭」、「天理昭然」。
善惡到頭終有報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諺語)為善行惡最後都有報應。《石點頭.卷八.貪婪漢六院賣風流》:「行藏虛實自家知,禍福因由更問誰;善惡到頭終有報,只爭來早與來遲。」《二刻拍案驚奇》卷二八:「乞化游僧,明投三尺之法,沉埋朽骨,趁白十年之冤。正是善惡到頭終有報,只爭來早與來遲。」
天誅地滅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天誅地滅」多用於發誓、賭咒,如違誓言咒語,必為天地所殺,形容所作所為,天地不容。宋朝朱暉《絕倒錄.養脾丸》中記載,商人李生在市場上賣養脾丸,並在攤位前張貼巨大的告示,上寫:「不使丁香、木香合,則天誅地滅。」意思是:不能使丁香和木香這兩種藥調和,則他將招致天地誅殺。後來,他果然因為用藥不實得到報應,在一天夜裡喝醉酒而溺死在河中。後來「天誅地滅」演變為成語,多被用於發誓、賭咒,如違誓言咒語,必為天地不容而遭誅殺。
舉頭三尺有神明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諺語)傳說中每個人頭上三尺處都有神明鑒察著,「舉頭三尺有神明」用來勸人不可做虧心事。如:「舉頭三尺有神明,你別再胡作非為,小心得到報應。」
畜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罵人的話。指人品格低劣,如同禽獸。如:「他在背後低聲罵了一句:『這個畜牲,一定會遭到報應的。』」
靈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靈驗有感應。《西遊記》第六回:「話表南海普陀落伽山大慈大悲救苦救難靈感觀世音菩薩,自王母娘娘請赴蟠桃大會,與大徒弟惠岸行者,同登寶閣瑤池。」《初刻拍案驚奇》卷六:「弟子有恨在心,望菩薩靈感報應則個。」
邪不勝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邪術不能勝過正氣。[例]自古以來邪不勝正,他終究會得到報應的。
自食惡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吃到自己所種惡因所結的苦果。比喻做了壞事得到報應、懲罰。如:「你平日為非作歹,如今受到法律的制裁,那是自食惡果,怪不得別人!」
死裡逃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從極危險中脫身。《京本通俗小說.馮玉梅團圓》:「今日死裡逃生,夫婦再合,乃陰德積善之報也。」《紅樓夢》第五回:「有恩的死裡逃生,無情的分明報應。」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