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32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12.4934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馮夢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錄1 生平2 簡介3 評價4 著作 生平馮夢龍生於1574年,卒於1646年,字猶龍,又字子猶,號龍子猶、墨憨齋主人、顧曲散人等。 簡介為明代的文學家、戲曲家。因為科舉不順,因此後來去學館當老師,然而1626年,魏忠賢黨大起試圖迫害他人,馮夢龍也在被迫害之列,他因此而發憤著書。由其著作可見馮夢龍是個才學多識,卻狂放不羈的人。文學思想方面,馮夢龍生平十分欣賞李卓吾文學主張,將其奉為蓍蔡,深受其影響,一切過往使逢夢龍小說、戲曲、民間歌曲三方面都在明代作出了傑出貢獻。 評價與其兄,善畫,弟太學生,並稱為「吳下三馮」,有人說他...
資訊科技與人文素養的統整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便捷了大家的生活,更改變了我們的生存方式。透過它,人與人之間舊有的藩籬被打破了,生活的視野和空間也擴大起來。網路的世界連結了各種不同的文化和不同領域的人文思想,發展出一種前所未見的管道讓我們輕易地觸摸和瞭解這個世界。這也代表著這個世代對科學知識和科技資源的獨占與征服,隨著網路的出現而有了新的局面,城鄉的落差和資訊的差距經由電腦技術和日益發達的網路縮短了差異,人類從中受益,充分表現出網路的價值和人文精神。
卜大中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主派、自由主義者;他們講到中國,卻突然變成民族主義者……他們有好幾把尺、好幾個標準;所以當中國主義強大起來,他們就背棄台灣價值。……”卜大中在《南北韓,統一必亡》序文〈笨蛋,統一不是萬靈丹〉,一語點出許多的統一盲點:「儘管台灣與中國沒有像東西德、南北韓那樣歧異的經濟體制差距,但卻有他們沒有的國族主義對抗……中國的大漢民族主義與台灣民族主義是相衝突的……中國民族主義在經濟崛起後已以仇外報復式的姿態出現於國際政治中,也是西德、南韓所沒有的……中國這種敵意國族主義的第一個敵人就是台灣民族主義。」,「海峽兩岸儘管同文同種,但一元...
膨大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擴大。如:「這塊海綿吸水後便膨大起來。」
疲於應命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救援。就這樣,子重、子反一年中七次奉命到前線,勞累奔波,最後屬地還是被吳國攻下了不少,使吳國因此而壯大起來。巫臣寫給子反、子重的信裡,用「罷於奔命」表示要讓二人不斷接到命令奔走,使他們精疲力盡,所以教唆吳國騷擾楚國邊境。典源又見《左傳.襄公二十六年》。內容亦是表述巫臣和子反因搶夏姬而反目成仇,巫臣投奔晉國後,出使吳國教唆他們背叛楚國,不斷地攻打楚國的屬地,讓楚國為救援而疲於奔命。後來「疲於奔命」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形容事情繁多,奔波勞累。
千里赤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四夷3>廣土斥境4>之功,然多殺士眾,竭民財力,奢泰5>亡度6>,天下虛耗,百姓流離,物故者半。蝗蟲大起,赤地數千里,或人民相食,畜積至今未復。亡7>德澤於民,不宜為立廟樂8>。」公卿共難勝曰:「此詔書也。」勝曰:「詔書不可用也。人臣之誼,宜直言正論,非苟阿意順指。議已出口,雖死不悔。」於是丞相義,御史大夫廣明劾奏勝非議詔書,毀先帝,不道,及丞相長史黃霸阿縱勝,不舉劾,俱下獄。有司遂請尊孝武帝廟為世宗廟,奏〈盛德〉、〈文始〉、〈五行〉之舞,天下世世獻納,以明盛德。武帝巡狩所幸郡國凡四十九,皆立廟,如高祖、太宗焉。 〔注解〕 (1) 武帝:劉徹(西元前156∼前87),漢景帝之子,十六歲即位,...
赤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旱災、蟲災後,地面寸草不生,稱為「赤地」。《韓非子.十過》:「晉國大旱,赤地三年。」《漢書.卷七五.眭兩夏侯京翼李傳.夏侯勝》:「蝗蟲大起,赤地數千里,或人民相食,畜積至今未復。」
做大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擺架子,裝腔作勢。《水滸傳》第七五回:「你那皇帝正不知我這裡眾好漢,來招安老爺們,倒要做大!你的皇帝姓宋,我的哥哥也姓宋;你做得皇帝,偏我哥哥做不得皇帝?」《喻世明言.卷一.蔣興哥重會珍珠衫》:「若使顧惜體面,讓他一兩遍,他就做大起來。」
焚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燒燬書籍。《史記.卷一二一.儒林傳.伏生傳》:「秦時焚書,伏生壁藏之,其後兵大起,流亡。」
抱鑼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宋元百戲中,戴面具,扮演吐煙火,帶銅鑼起舞,引人發笑的滑稽角色。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卷七.駕登寶津樓諸軍呈百戲》:「煙火大起,有假面披髮,口吐狼牙煙火,如鬼神狀者上場。著青帖金花短後之衣,帖金皂褲,跣足,攜大銅鑼隨身,步舞而進退,謂之『抱鑼』。」也稱為「鮑老」。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