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06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或其他動物的全身。如:「身體」、「人體」、「體質」、「體力」。
身體的某部分。如:「肢體」、「四體不勤」、「五體投地」。
親身的。如:「體驗」、「體會」、「體察」。
事物的本質形態或主要部分。如:「固體」、「液體」、「主體」、「物體」。
設身處地,為人著想。如:「體諒」、「體貼」、「體恤」。
一定的制度、體裁或格式。如:「文體」、「政體」、「體例」、「體制」。
文字書寫的形式。如:「字體」、「草體」、「顏體」。
數學上指立體的形狀。如:「正方體」、「長方體」、「圓柱體」。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天體。《易經.說卦》:「乾為天,為圜。」《楚辭.屈原.天問》:「圜則九重,孰營度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3.活動的組織名稱。如:「夏令營」、「戰鬥營」、「天體營」。
自強不息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易經》是記載大自然、天文和氣象等的變化,古代帝王作為施政之用,百姓用為占卜事象之典籍,因此常用天體的運行來警示人們。《易經.乾卦》的象辭說:「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一語指日月星辰等天體的運行,周而復始,從未停止過,君子也必須效法天體的剛健不息,自己奮發圖強,永不停歇。其中的「不息」特別強調仁人君子們,要學習自然的強健,周而復始地運行,不論遭遇任何事,都能奮發不懈。後來「自強不息」就被用來指自己不斷努力向上,永不懈怠。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天體的運行,晝夜不息,周而復始;君子應當效法天的剛健不已而自強不息。語出《易經.乾卦.象辭》:「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宇宙中會發光或反射光的天體。如:「恆星」、「行星」、「哈雷彗星」、「月明星稀」。唐.杜甫〈旅夜書懷〉詩:「星垂平野闊,月湧大江流。」唐.李商隱〈常娥〉詩:「雲母屏風燭影深,長河漸落曉星沉。」
潮汐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地球上水體的規律性高度變化稱之為潮汐。主要由月球、地球及太陽的相對重力作用所引起,由於月球離地球較近,月球對潮汐漲落的效應大約為太陽的兩倍。一般而言,一天之內海水面有兩次漲潮(滿朝)及兩次退潮(乾潮),此種潮汐型態稱之為半日潮,即每隔半日漲(退)潮一次。每次漲潮之間間隔12小時25分,一天兩次漲潮時間與地球自轉時間相差50分。潮汐的漲落與中國的陰曆關係密切,在一個月之中,每逢農曆初二或初三新月,與十六,十七滿月時,因為月球和太陽大致排在一直線上,月球和太陽的引力相加,使得海水面漲至最高,稱之為大潮,而在上弦月或下弦月時,海水面漲幅很小,這時候叫做小潮。一年之中,在春分及秋分時太陽位置正好在...
神出鬼沒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神出鬼沒」典源作「神出鬼行」。這句成語是出自《淮南子.兵略》:「善者之動也,神出而鬼行,星耀而玄逐。」本來是指用兵之時,行動要像神鬼那樣飄忽無常,像天體運行那樣不著痕跡,變化莫測,讓敵人無法捉摸。後來「神出鬼沒」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出沒無常,變化莫測。出現「神出鬼沒」的書證如唐.崔致遠《桂苑筆耕集.卷一四.安再榮管臨淮都》:「前件官夙精韜略,歷試機謀,嘗犯重圍,決成獨戰,實可謂神出鬼沒。」這裡的「神出鬼沒」是指善於用兵。另明.沈鯨《雙珠記》第二五齣:「我想袁先生是個有道行的人,平日言語動靜,神出鬼沒,因此不敢問他詳細。」這裡的「神出鬼沒」則是用來形容一個人出沒無常,變化莫測。
渾天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中國古代根據渾天說所製作,用以觀察或模擬天體運行的儀器。包括「渾儀」與「渾象」。《後漢書.卷五九.張衡列傳》:「遂乃研覈陰陽,妙盡琁機之正,作渾天儀。」
太陽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恆星之一,半徑約為75萬公里,距地球約1億5000萬公里,地球與其他行星繞其公轉。為氣態天體,表面溫度約為攝氏5500度,中心溫度估計超過攝氏1500萬度,足以進行核反應。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