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43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28.1346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公共領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communication)”。他說,理想的公眾演講情形有四個有效性要求:理解、事實、適當和誠實,他宣稱這四點相互聯繫並被證明。在理想的情形中,上面的要求可以被理性地討論並自願達成協議,但事實上各種不同的權力關係和資源配置禁止了他們並導致“失真的溝通(distorted communication)”。Garnham(1990)進一步討論為了在整體上(holistic sense)保持公共領域,我們需要重估公共資訊溝通的模式和理性地運用。在這種情境下,它涉及到了Hartley(1982),他鑒別出談話要受到兩種力量的支配...
永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長生、長久存在。[例]許多宗教宣稱藉由虔誠的信仰能令信徒獲得永生。
義和團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咒語和巫術,四處吸引徒眾。在山東西南、西北地區,他們分別以大刀會(又稱金鐘罩)和神拳之名出現。大刀會宣稱喝符唸咒,運氣練功之後,可以刀槍不入。朱紅燈領導的神拳則以降神附體、畫符唸咒為號召。一八九九年,二者結合,義和拳的名字也開始出現,很快地,山東、直隸得拳民紛紛改稱義和團,山西、東北也有類似的組織。 關鍵字中文關鍵字: 義和團之亂英文關鍵字: boxer rebellion 參考資料張元、李孝悌/著。簡明中國歷史。頁281-284。龍騰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張大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蘊含一種以作者為中心的英雄主義,真正主角在表演者自己,不是語言,不是情節,當然更不是人物……作者雖然宣稱所有繁複的形式設計都是為了增加文本的多義性。打破既有的閱讀成規,然而在表演者無所不在的輕蔑笑聲裡,看到的都是一種反啟蒙的啟蒙者的偏執與獨斷……一再重複的對讀者的閱讀品味和習慣進行訓誨、嘲弄、已自成格套,構成張大春小說的基本腔調;這種施虐式的策略的快感訴求明顯的已遠遠超過他對台灣當下歷史現實問題的思考。」 著作 《西漢文學環境》《認得幾個字》《春燈公子》《戰夏陽》《聆聽父親》《城邦暴力團》一~四《最初》《公寓導遊》《四...
批判哲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哈伯馬斯的批判哲學第一個啟示在抨擊扭曲體制所造成的理性窄化與主體萎縮,因而無法行使批判思考的有效性宣稱的主體。因此,教師在班級中應致力於培養學生批判思考的能力,提供學生更大的視窗,讓學生重新獲取能力,而不是動不動下命令、「代為決行」泯滅學生能力。 二、無宰制的理想言談情境之實踐 相對於不剝奪學生批判思考空間的啟示,哈伯馬斯的批判哲學第二個啟示在於提醒吾人:無宰制的理想言談情境乃是有效性宣稱的場景,更是人性發皇、理性擴展,以臻於太和的境界。對於學...
Roald_Dahl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位……他不像米佛姊妹的父親在屋子中大聲叫喊,取而代之的是確鑿而有把握的形式。[編輯] 反猶太主義達爾宣稱他是反猶太主義者,為此他在以色列遭受到聯合抵制。1983年夏,他在《文學評論》寫了一篇書評,批評通利·克里夫頓(Tony Clifton)發表在《新聞周刊》的《God Cried》——一本具高度爭議性、描述以色列入侵黎巴嫩的圖畫書。達爾的批評指出在1982年6月的黎巴嫩戰爭時,「我們都開始恨以色列人」。這本書容易使讀者採取極端的反猶太立場。根據傳記作者傑瑞米·特雷格羅恩(Jeremy Treglown)的說法,達爾起初...
解構理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希達的解構理論對於班級經營的啟示之一在於德希達幫助我們理解不確定和不連貫的遊戲,使我們可以抽出權威的宣稱---那些在教育中宣稱是為他人說話,代表他人的形式。 二、班級經營研究之反思 德希達的解構理論對於班級經營的啟示之二在於提示吾人班級經營之類的教育研究中意識到反思是很重要的,因為即使我們自信我們的研究是很有用的甚至是解放的,我們依舊是在客體化,依舊是在以為他人做好事為名替他者說話。 關鍵字中文關鍵字:解構理論、解構主義英文關鍵字:Deconst...
據稱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根據消息宣稱。如:「這位催眠大師的表演,據稱吸引了數萬的觀眾前來觀看。」
杜魯門主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美國總統杜魯門(Harry S.Truman)於西元一九四七年三月在國會演說,請求批准給予希臘及土耳其的貸款及軍事援助,並運用美國的實力及地位支持反共勢力,並防衛集權主義的擴張而發表的外交原則,俾維持國際安定。他宣稱美國有領導自由世界、援助某些國家復興的使命,以防堵共產主義的滲入,故稱為「杜魯門主義」。
陳陶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詡為“谷底蘭”、“波中鷗”,志在政治上施展才華,有一番作為,建功立業,報效國門。他在《海昌望月》詩中宣稱:“平生煙霞志,讀書覓封侯”。但是,殘酷而又嚴峻的社會現實,無情粉碎了陳陶的迷夢,致使他鬱鬱不歡,憤憤不平。今天看來,他認為“古來成事盡書生”(《閒居雜記》)的想法是多麼幼稚!他在《江中逢故人》一詩中感嘆道:“十年蓬轉金陵道,長哭青雲身不早。故鄉逢盡白頭人,清江顏色何曾老?”朝政昏庸,國勢衰微,知識分子徒有愛國之心、報國之志。陳陶的悲涼恐怕是晚唐詩人心理上的共同寫照。 著作 儘管陳陶的詩作多為憂時憫亂、感嘆身世之作,...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