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32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0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洛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付好看的臉自鏡中消失 評價洛夫寫作文類以詩為主,次及散文、評論和翻譯。他的主題多取材於生活感受,並寄情於天地萬物,尤其著重於對人生的深刻反思;主要風格在熔個人熱情、歷史意識、時代精神於一爐,透過特殊的冷雋的意象,表現出民族特有的人文精神以及對現實的深沉關注。國家文藝獎得獎評語為:「語淡韻深,自然渾成,真能表現唐代絕句,晶瑩剔透之美。」吳三連文藝獎評語:「其藝術已臻虛實相生,動靜皆宜之境,且能直指萬物之本質,窮究生命之意義。」責任編輯:陳思潔
張孝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留守席上賦此詞,張浚讀了之後深為感動,為之罷席而去(《說郛》引《朝野遺記》)。張孝祥詞中較多的是寫景寄情、因事立意之作,如〔念奴嬌〕《離思》、〔水調歌頭〕《泛湘江》,通過對江上"處處風波惡"的描繪和對屈原的吊念,表達了自己"天涯漂泊"和無辜被黜的感慨。他常常流露出一種放曠、豁達的人生態度,顯然是受到蘇軾很深的影響。如〔西江月〕《洞庭》的"世路如今已慣,此心到處悠然",〔浣溪沙〕的"已是人間不系舟,此心元自不驚鷗,臥看駭浪與天浮"等,在清疏淡遠的韻調中隱含著作者在飽受打擊之後的牢騷不平。又如〔念奴嬌〕《過洞庭》是乾道二年(...
八斗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號宋,對於謝氏,劉宋雖仍採取拉攏的態度,實際上則漸漸地削弱謝氏的特權地位。謝靈運在政治上失意後,轉而寄情於老莊思想與山水景物之間。當時流行玄學思想,文學作品也以玄言詩為主,但受限於體材及作者才能,玄言詩被人評為平淡枯躁,即使點綴了幾句山水詩句,也難以改變其呆板的本質。直到謝靈運集中力量,刻畫山水景物,才為南朝詩壇開展新的氣象。他的山水詩,大部分成於永嘉太守任內,其語言富麗精工,清新自然,為後來南朝的謝朓、何遜,唐朝的孟浩然、王維等許多山水詩人的出現,開了先河。謝靈運表面上寄情山水老莊,實際上卻是一種對於現實不滿的逃避,也由於他的才華出眾,卻不得志於當時,因此所表現出來的另一種態度便是恃才傲物。...
才富八斗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號宋,對於謝氏,劉宋雖仍採取拉攏的態度,實際上則漸漸地削弱謝氏的特權地位。謝靈運在政治上失意後,轉而寄情於老莊思想與山水景物之間。當時流行玄學思想,文學作品也以玄言詩為主,但受限於體材及作者才能,玄言詩被人評為平淡枯躁,即使點綴了幾句山水詩句,也難以改變其呆板的本質。直到謝靈運集中力量,刻畫山水景物,才為南朝詩壇開展新的氣象。他的山水詩,大部分成於永嘉太守任內,其語言富麗精工,清新自然,為後來南朝的謝朓、何遜,唐朝的孟浩然、王維等許多山水詩人的出現,開了先河。謝靈運表面上寄情山水老莊,實際上卻是一種對於現實不滿的逃避,也由於他的才華出眾,卻不得志於當時,因此所表現出來的另一種態度便是恃才傲物。...
蕭鴻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的文字陳述,凡所見所聞,皆能精準下筆為文,讀來親切平和,發人省思,他尤其喜愛接近大自然,在青山綠水間寄情詠物,常有神來之筆,頗能呈現個人人文風采。 著作 著作有散文集《三十功名塵與土》、《馬祖、高雄、我》、《屐痕》、《歸鄉拾夢》以及小說集《悲歡歲月》、《烈士與義士》。
暮鼓朝鐘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暮鼓晨鐘」之典源,提供參考。 ※唐.李咸用〈山中〉詩(據《全唐詩.卷六四六.李咸用》引)一簇煙霞榮辱外,秋山留得傍簷楹。朝鐘暮鼓不到耳,明月孤雲長挂情1>。世上路岐何繚繞,水邊簑笠稱平生。尋思阮籍當時意,豈是途窮泣利名。 〔注解〕 (1) 挂情:寄情。挂,同「掛」。
有色有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有聲有色」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有聲」本《詩經.大雅.文王有聲》:「文王有聲,遹駿有聲。」是說文王非常有聲譽。「有聲有色」一語則見於宋朝汪藻的〈翠微堂記〉,他記敘自己退職隱居後,寄情山水,領悟到「世之有聲有色者,未有不爭而得,亦未有不終磨滅者」,意思是說:擁有名聲和貴位的人,都必須不斷地爭奪才能得到,而且將會消失。他以為只有山水帶給人的快樂,不須爭奪,並且可以長存心中。後來「有聲有色」這句成語,不只用來形容人,還可以用在形容事物的豐富多采。如《老殘遊記》第七回:「若求在上官面上討好,做得烈烈轟轟,有聲有色,則只有依玉公辦法,所謂逼民為盜也。」至於明.謝榛《四溟詩話》卷二:「謝靈運...
鄭思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名。(西元1241~1318)字所南,別字憶翁,宋連江人。性剛介,有志操,宋亡,隱居吳下,自稱三外野人,寄情詩畫,善畫墨蘭,平居坐必南向,歲時伏臘,必向南野哭。著有《心史》一書,明崇禎時得自吳中承天寺井中,因封以鐵函,世稱《鐵函心史》或《井中心史》,其中多誌宋亡之痛。
寄懷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寄情懷。晉.陶淵明〈九日閑居詩.序〉:「秋菊盈園,而持醪靡由,空服九華,寄懷於言。」唐.許渾〈晨起〉詩二首之二:「清鏡曉看髮,素琴秋寄懷。」
刊石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刻在石上。《後漢書.卷二三.竇融傳》:「乃遂封山刊石,昭銘上德。」《文選.沈約.齊故安陸昭王碑文》:「乃刊石圖徽,寄情銘頌。」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