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37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00.2535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是非分明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明白分辨出曲直、對錯。《漢書.卷三六.楚元王劉交傳》:「故賢聖之君,博觀終始,窮極事情,而是非分明。」
價值理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取的應對思維分為以下三者:1. 知識論者:表示對於客觀事務的了解,舉凡色香味或是形狀大小,或是事物的對錯是藉由知識論來了解的。2. 實體論者:人們對於那些易得知的知識,並無法滿足,還必須對自然萬物的起點終點進行探討,以求得答案,如此的作為在哲學上我們用實體論來處理。3. 價值論者:我們對於事物的做法以及事件過後,我們評斷其好壞、美醜、善惡、利害等等的事物時,所採取的作法為價值論所處理之。(註2) 關鍵字中文:價值理論英文:philosophy of value 參考書目註1 高廣孚。教育哲學,頁111-113。五南圖書出...
閉鎖式問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就是問卷調查,或是問題訪談。而閉鎖式的問題在個案訪談中,就是將要詢問的問題事先列出,並採「是否」、「對錯」、「喜歡不喜歡」等等二分法的方式詢問研究對象,提問者亦希望受訪者從此二分中擇一回答。在問卷調查中,閉鎖式問題即是將問題的可能答案或是主要答案全部列出,供填答者選擇回應。這樣的問題提問方式有利於研究者事後的資料整理或是數據處理,也方便研究者快速蒐集資料,以及受訪者填答。在課堂教學提問中,教師提出封閉式問題的提問通常是在對學生記憶性的知識做學習了解,答案通常可預期、且是單一的答案。例如「台灣的東邊是什麼海洋?」
混淆是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顛倒是非對錯,使人觀念混亂。《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九八回:「布散謠言,混淆是非。」
是非黑白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對錯和善惡。如:「他辦事一向是非黑白分明,所以很得上司的賞識。」
顯明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明白清楚。[例]整件事的是非對錯已經十分顯明,不容任何人從中扭曲。
參與式決定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個人式決定以及團體式決定,個人式決定由工作負責人或其長官依據本身經眼與學識做判斷,以決定事情的好壞與對錯;團體式決定則依據多人經驗與學識,對於事情的對錯與好壞作一公斷,參與式決定屬於團體式決定的一種。個人式決定品質取決於一個人的經驗與能力,當決定者具有睿智的判斷力,或情況緊急必須迅速作決定時,個人式決定式可取的;但個人畢竟有思慮不周之處,因此,乃有參與式決定的主張出現,期能經由不同角度的審視,增加思慮的周延性,以提高決定的品質。從直覺來看,參與人員...
不加可否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不置可否」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不置可否」就是對事情的是非對錯,不表示可或否。北宋汪藻在為尚書禮部侍郎衛膚敏所撰寫的墓誌銘中,憶及衛公生前曾向皇帝建言,直陳朝政紊亂的原因,就在於大臣們:「惟恐失人主之意,故于政事無所可否。」指眾臣為了怕違背皇帝的心意,對於任何政事都不表示意見,以致於不管對錯都放任行之,終於招致災禍。其中「無所可否」的意思,就是指沒說可以,也沒說不可以,表示沒有意見的樣子。後來「不置可否」這句成語可能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不表示任何意見。
無所可否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不置可否」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不置可否」就是對事情的是非對錯,不表示可或否。北宋汪藻在為尚書禮部侍郎衛膚敏所撰寫的墓誌銘中,憶及衛公生前曾向皇帝建言,直陳朝政紊亂的原因,就在於大臣們:「惟恐失人主之意,故于政事無所可否。」指眾臣為了怕違背皇帝的心意,對於任何政事都不表示意見,以致於不管對錯都放任行之,終於招致災禍。其中「無所可否」的意思,就是指沒說可以,也沒說不可以,表示沒有意見的樣子。後來「不置可否」這句成語可能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不表示任何意見。
無是無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不去執著於人世間的是非對錯。元.貫石屏〈村裡迓鼓.我向這水邊林下套.青哥兒〉曲:「冷清清無是無非誦南華,就裡乾坤大。」《孤本元明雜劇.寶光殿.第二折》:「他故來仙人鬥氣,俺清閑無是無非。」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