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75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298.3324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課程類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同類科目之配合3.合科課程:將各種有關係之科目合併,成為一個新的科目,其目的在減少分科課程支離割裂之弊端,使學生得到更完整之學習經驗,期能更適應生活需要。例如:歷史、地理、公民合併為社會科。4.廣域課程:把課程依其性質分為若干類,而不分成科目,以擴大教材領域。打破原有學科組織之界限,同類的各科教材加以重新組織與排列,以便學生學習。其優點在於可使學生得到統整之知識,了解各種知識與技能間之互相關係;缺點如下:(1)僅提供某一學科之概要知識,不能更精深的研究探討。(2)容易偏重學習經驗,而忽略學科本身之論理系統。(3)需要自行...
百孔千瘡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比喻瑕疵漏洞很多。[例]這次工程弊端叢生,百孔千瘡,不知該如何補救。
攬轡澄清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錄1 詞義2 出處3 用法4 例句5 似詞6 反詞 詞義手拉著馬的韁繩,準備出發就任,心中慨然有澄清天下吏治的志向。 出處後漢書范滂傳:「滂登車攬轡,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舊唐書姚璹傳:「是用命卿出鎮,寄茲存養。果能攬轡澄清,下車整肅。」 用法用以形容新官初到任,即能澄清吏治。 例句黃市長初到任,即攬轡澄清,革除行政上的弊端,期不負市民所託。 似詞下車整肅 反詞尸位素餐/坐糜廩粟
積重難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積重難返」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積重難返」或作「積重難反」。指弊病累積變為嚴重了,就難以返回原來狀況。見用於明.張居正〈陳六事疏〉。張居正,字叔大,號太岳,明江陵人。他在穆宗時入閣,目睹自嘉靖、隆慶到萬曆年間,政治經濟百病叢生,長期累積下的弊端難以革除,國家汲汲可危。所以他上了〈陳六事疏〉,提出六個改革政治的方案,建議皇上整飭吏治,以富國強兵,中有「近來風俗人情,積習生弊,有頹靡不振之漸,有積重難反之幾」之句。此處用了「積重難反」,反,通「返」。後來「積重難返」用來指長期累積成的不良習慣與弊病,難以改正。
雍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什麼詩情雅意、不善詩文,只有那嚴酷的政治雄才。其實,在雍正當時所處的時代環境,既要澄清吏治,又要改革弊端,使他不可能沉溺在閒情逸致當中,不允許他舞文弄墨,專事吟詩唱合。因此,他沒有留給後人多少學術性的論著,其著作大多與朝政有關,或出於時事而著,如《朋黨論》、與《大義覺迷錄》。但從那些大量的散文式上諭中,不難看出雍正具有相當的文學功底和文字表達能力,其上諭動輒數百數千言,書寫都很整潔,文字流暢,間有口語,稍加整理就成一篇政治性散文。雍正這種出口成章、下筆成文的才華,在清代列帝中是罕見的,其學問可能也不下於乃父,遠不及康熙的...
聲稱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聲明、宣稱、自稱。如:「關於本案所生弊端,主管人員聲稱毫不知情。」
貞觀之治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貞觀,唐太宗的年號。唐太宗在貞觀年間知人善任,舉用房玄齡、杜如晦、魏徵等賢才,並容納大臣直諫,批評朝政。在制度上明白劃分尚書、中書、門下三省的職權,相互配合,發揮制衡作用,杜絕集權弊端,並肅清吏治,減輕刑罰,重視人民疾苦。因此社會秩序安定,國勢昌盛,締造了中國歷史上光輝燦爛的太平盛世,史稱為「貞觀之治」。
毛病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引申作人的缺點,瑕疵或事物的弊端問題。《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五回:「批評東西的毛病,說那東西的出處,著實是個行家。」《儒林外史》第五二回:「此人有個毛病,嗇細非常,一文如命。」
殫思極慮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深有經世濟民的使命感,〈策林〉七十五篇就在此時寫成。文中白居易針對當時經濟、政治、軍事、文教各方面的弊端提出改革意見,大聲疾呼統治者應以天下之心為心,以百姓之欲為欲。而為表明冒死獻言之心,文章起始處先提了漢代朱雲的事跡。朱雲為西漢人,成帝時上書求見皇帝,當著眾臣之前,斥責以帝師升任丞相的張禹為佞臣。成帝大怒,命人將朱雲拖出去,但他死命地攀著殿裡的欄杆,即使欄杆折毀,仍大聲地說出諫言。事過之後,有人要更換折斷的欄杆,成帝命人將其保留,用以表彰這位忠貞剛直的臣子。白居易藉此事讚美皇上有納諫之心,更明言臣子有直諫之務,故云:「賤臣得不有犯無隱,以副陛下納諫之旨乎?殫思極慮,以盡微臣獻言之道乎?」意指...
流弊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相沿而成的弊端。《三國志.卷一六.魏書.任蘇杜鄭倉傳.杜畿》:「今之學者,師商、韓而上法術,競以儒家為迂闊,不周世用,此最風俗之流弊,創業者之所致慎也。」宋.葉適〈題畵婆須密女〉:「此蘇黃之流弊,當戒而不當法也。」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