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庫查詢時間:3184.2933 ms
共 123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阻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5.懷疑、疑惑。《左傳.閔公二年》:「是服也,狂夫阻之。」三國魏.嵇康〈與呂長悌絕交書〉:「足下陰自阻疑,密表繫都。」
|
容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3.姓。如明代有容悌與。
|
強詞奪理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說:「佛教所宣揚的是什麼道理呢?」僧會回答:「是視眾生平等。君王能夠愛民,使人民安居樂業;人民能懂孝悌仁義,互相友愛。」孫皓聽了之後又說:「這不都是孔孟的道理嗎?」僧會回答:「佛法與孔孟之道有相同之處,也有不同之處。孔孟主要傳揚人倫,這點與佛法是一樣的,但是佛法更加廣泛,提及因緣生滅、諸行無常,這則是孔孟之道所沒有的。」孫皓雖然強自狡辯,但仍無法辯倒僧會,也就不敢隨便毀壞廟宇佛像了。後來「強詞奪理」這句成語,就從這裡的原文「強詞昧理」演變而出,用來形容沒有道理卻強行狡辯,硬說成有理。
|
五十步笑百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口之家可以無饑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塗有餓莩而不知發,人死則曰:『非我也,歲也。』是何異於刺人而殺之,曰:『非我也,兵也。』王無罪歲,斯天下之民至焉。」 〔注解〕
(1) 填然:鼓音充實盛大的樣子。
(2) 棄甲曳兵:拋棄鎧甲,拖著兵器。形容戰敗落荒而逃。
|
殺身成仁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的關係;擴大到社會上,就是君臣有禮、朋友有義的關係。這種關係就是倫常,所以孔子說:「君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汎愛眾而親仁。」(《論語.學而》)「仁」從個人修身做起,最後擴充成為維繫家庭和社會的力量。這種力量發揮到極致,就是「大同世界」的達成。因此為了維繫「仁」的標準,君子是可以犧牲性命的。孟子把孔子的「仁」用「義」來解釋,「義」就是公益,往往和個人私利是衝突的。孟子說:「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孟子.告子上》)當「義」和「利」不可兼得的時候,為了公益,是要「捨生取義」的。性命雖是個人最大的私利,但是為了社會國家的利益,必要時可以犧牲。這正和「殺身成仁...
|
疾言厲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災異或見,引躬克責。每行縣止息亭傳,輒引學官祭酒及處士諸生執經對講。見父老慰以農里之言,少年勉以孝悌之訓。人感德興行,日有所化。 〔注解〕
(1) 典:掌管、治理。
(2) 倉卒:指「急促匆忙」的情況。
(3) 遽色:神色張皇。〔參考資料〕另可參考:晉.華嶠《後漢書.卷一.劉寬》(據《北堂書鈔.卷七四.設官部二六.太守》引)
|
庠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庠與序,皆為古時學校的名稱。《孟子.梁惠王上》:「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漢.班固〈東都賦〉:「是以四海之內學校如林,庠序盈門。」
|
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儒家稱敬順兄長、友愛兄弟的倫理道德為「弟」。同「悌」。《禮記.大學》:「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長也。」
敬愛兄長。同「悌」。《論語.學而》:「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
|
尊王攘夷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or the king and drive off the barbarians 參考資料張元、李孝悌/著。簡明中國歷史。頁25-26。龍騰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
知行合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明朝王守仁所倡的學說。指知與行是一事而非兩截,見父自然知孝,見兄自然知悌,知而不行,仍是未知。
|
![]() |
貓頭鷹博士